【專訪】朱兆麟:政府吸納青年具公關效果 惟欠經驗難影響政策

撰文:莊恭南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中指出,青年事務是現屆政府工作重點,提出要處理青年「三業三政」問題,其中更改革中央政策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又推行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務求吸納年輕人聲音進入政府。然而林鄭的一系列措施,又是否真的能讓本港公共政策重現活力,改變年輕對政府施政的不滿呢?
香港政治及管治學院聯合創辦人朱兆麟接受《香港01》專訪時,一語道破「創新辦」公關效果大於實際效果。他又指出,近年香港年輕人對政府施政頗有主見,惟真正的政治人才匱乏,年輕人需花時間走入體制,理解政府運作,否則難以透過政府單方面吸納而影響政策。他也寄望未來政策決策過程中,政府不要只關注大型主要持份者團體的觀點,而更多諮詢小型團體,以化解衝突。

政治「紅褲仔」出身,從助選到政策研究都曾涉獵過的朱兆麟,原是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及執行總監。他近年眼見年輕人熱衷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本港卻缺乏「政治實戰」的訓練平台,青年政治人才尤為不足,窒礙經濟及施政,情況亟待改善,而這亦是他為何開設行政及管治學院的初心。

朱兆麟(右)接受專訪時,身邊學生(左)直指,學院訓練令他理解政府運作框架和局限。(鍾偉德攝)

對於香港有多少政治人才,朱兆麟直言不易定義,他說,「區議員是不是政治人才?還是立法會議員才是?香港參與政治工作的人很多,真正懂得管治的政治人才卻寥寥可數」。

林鄭有手腕 勝在多年行政機關歷練

那麼,林鄭算否政治人才?朱兆麟的答案是:「林鄭肯『揹』,她以前做社福,做發展,一直做到現在的位置,一直都是很有承擔的,她是效率很高的一位特首」。而林鄭的優勢,他認為是了解政府運作,「她在政府裡,觀察了20年,她沒有離開過,……所以這次施政報告,她動作很快,先搞掂你教育界,他好難反對你的,俾完錢都反對?」朱兆麟認為,林鄭所擁有的政治手腕和執行力,是多年來在行政機關歷練所得。

朱兆麟認為,林鄭施政具嫻熟政治手腕,是源於她多年在行政機關的經驗。(資料圖片)

不過,對於林鄭接下來的任期,朱兆麟則指不容樂觀,「林鄭的蜜月期已過了,從高鐵,一地兩檢,23條立法,修改議事規則,要看林鄭下一個佈局如何了。她其實已經做了很多讓建制派罵的事,例如3.11補選,人大開會第一天你來補選?」

創新辦有公關效果 年輕人參政仍需理解政府運作

林鄭上任後,隨即宣布改組中策組,明言希望招募20至30名年輕人加入改組後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從事政策研究,朱兆麟指出,「這個當然是一個公關效果,它一定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這30個年輕人就能影響政府政策的話,還要其他官員和公務員來做甚麼呢?」朱兆麟坦言,自己亦曾加入過政府諮詢架構,知道年輕人並非一加入創新辦就能理解政府運作,「我在做政府委員會的時候,通常頭兩年就去聽,第二個兩年,就去做,第三個兩年,就等做主席。其實一定是這樣的過程,你想想我做一個委員會6年,頭兩年都只是在觀察,看看會議記錄。你說這三十個年輕人加入以後,是不是馬上就能權傾朝野呢?每一個政策都會參考他們的想法?是好難的」。

朱兆麟籲政府勿滿足於「擺平」主要持份者,而忽視少數人和小團體的反彈。(鍾偉德攝)

近年學生運動風起雲湧,朱兆麟認為部分源於對政治的不認識,「其實年輕人的聲音很簡單,人在年輕時候,他肯定是熱血的,對現有的東西,一定是不同意的,甚至每一個年輕人,都一定是黃色(非建制派)的,如果他是很愛國,想著甚麼共建河山,那是很少見,我想我年輕時也不會。但當你人生發展到一定階段,你自然就會成熟。官員要用自己年輕時的心態,去想青年的意見。就算是比較幼稚,單方面的,都應該去聽,而不是高高在上。」「年輕人很有趣,他沒有接觸過體制,但在體制外,受了一些意見的熏陶,就會有偏見,但當他真的進入了體制去看,他再出來,就知道為何政府有一個框框,將來他再去從政,想法就會實際點」。

籲政府勿忽視小眾反彈

不過,朱兆麟同時指出,過往政府吸納民意的方式確實仍有改善空間,例如政府不應只滿足於擺平主流的利益團體,「有些大機構,你給錢他,給他資源,但他來,到底是幫你發展政策,還是來揾食呢?大家心裡有數」。

相反,朱兆麟認為,許多愈演愈烈的社會矛盾,都是源自於對少部分持份者的忽略,「如果你只是和主要持份者談的,可能大家互相了解對方的立場,你拋出的原方案,他們會接受9成,他們不會有反彈。但很多時候,很多議題影響到的,就是少部分人,少部分人出現很大的反彈,有時就是這些小規模的衝突,最後化成了一個很大的衝突畫面出來。這個衝突的人數和規模不大,但如果你忽略它,長遠來說就會凝聚更大一批反對者,動搖你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