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兩鋼圓筒疑大幅度沉降 路政署承認沉降約130至170毫米

撰文:黃雅盈
出版:更新:

港珠澳大橋雖然已具備通車條件,但至今仍通車無期。有傳媒今(2日)報道指,用作建造大橋香港口岸海堤的鋼圓筒,在施工期間出現大幅度的沉降,最嚴重或會壓斷在海底的屯門赤鱲角連接路隧道。
路政署回覆承認,有其中兩個鋼圓筒沉降分別為約130至170毫米,但強調沉降的速率及情況,均是符合顧問工程師和獨立專家的估算,亦不會影響海底隧道的結構和安全。

港珠澳大橋動工以來,爭議不絕。(資料圖片)

港珠澳大橋自建造至今風波不斷,《東方日報》今(2日)報道指,用以建造大橋香港口岸海堤的其中兩個鋼圓筒,在施工期間出現不正常的沉降,它們在過去1年下沉約50至80厘米,比路政署原先估計每年平均沉降1厘米多達80倍。當中又指,該兩個鋼圓筒只離海底正興建的屯門赤鱲角連接路隧道約10米,最嚴重或會壓斷隧道。

路政署回覆《香港01》查詢稱,一般鋼圓筒在施工期間沉降的速度會較快,在完成工程後,沉降的速度就會慢下來;而該兩個鋼圓筒是跟其餘83個鋼圓筒的安排不一,它們並不會坐落在沖積層,反而是需要位處在較淺而有碎石樁的淤泥層;而填海工程的顧問工程師亦已確定現時有關鋼圓筒的沉降,並不會影響海堤的結構及安全。

路政署承認鋼圓筒沉降約130至170毫米

路政署透露,根據原設計及分析監測數據後評估,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海底隧道上方海堤的兩個鋼圓筒從2017年1月至50年後,在沒有其他工程影響的前題下,會有约2米的沉降。

從2017年至今,去除屯門赤鱲角連接路海底隧道工程,對該兩個鋼圓筒沉降的影響,該兩個鋼圓筒大約沉降了約130至170毫米。路政署強調,現時鋼圓筒的沉降速率及情況符合顧問工程師及獨立專家的估算。長遠來說,在工程完成後的50年剩餘沉降為500毫米。 署方又指,顧問工程師現已檢視過所有鋼圓筒,亦沒有發現任何鋼圓筒的沉降有不正常的狀況。

被問到港珠澳大橋通車日期,路政署表示,粵港澳三地將報請中央確定大橋開通的時間,有定案後將盡快公布。至於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按照目前情況,署方預計南面連接路最快可於2019年上半年完成,而北面連接路則最快可於2020年完成。

前土木土力工程處處長陳健碩指,在工程的角度鋼圓筒沉降是一件正常的事,而只要相關的鋼圓筒是均衡的沉降,大致不會影響建築物的結構;他提到,報道中的兩個鋼圓筒由於是因應屯門赤鱲角連接路隧道而加設,所以長度會比其他的鋼圓筒短,沉降速率較快都不出奇,不過,他認為暫時這兩個鋼圓筒的沉降,相信不會影響到海底隧道有結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