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你扔掉了幾多噸膠袋和膠餐具?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膠袋雖然早已全面徵費,但膠袋堆填量不跌反升;至於塑膠餐具,在派發方面,仍未受到政府管制,而棄置量已堆到眼眉。雖然政府正在研究實施膠樽生產者責任制,但類似立法程序往往歷時多年,效果成疑。香港減少廢膠的行動到底出了什麼錯?

在《2016年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棄置塑膠料的分類,膠袋棄置率佔全數塑膠料比率,較2015年上升了2.6個百分點;膠樽(即非聚脂纖維及PET)上升了1.2 個百分點,塑膠餐具(包括發泡膠製)上升了0.9個百分點。其餘發泡膠製品與其他塑膠產品的棄置量則分別下跌了0.5 與4 個百分點。簡言之,市民常用的膠袋丶膠樽和塑膠餐具,每日均被市民大量棄置。

膠袋徵費於2009年實施,先從3,000間超級市場和便利店實施,每個膠袋收費五角;其後於2015 年4 月,徵費範圍推展至全港10 萬商戶。在《關於擴大塑膠購物袋環保徵費計劃的公眾諮詢文件》中,時任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在序言內寫:「本着生產者責任的精神,塑膠購物袋環保徵費計劃……引入直接的經濟抑制措施,鼓勵消費者減少濫用塑膠購物袋。」不過,全面實施徵費後,膠袋扔棄量反而繼續增加:2017 年,每天平均棄置堆填區的膠袋有690公噸,比2016年多了41公噸,全年較往年多接近1.5萬公噸。那麼,政府描述膠袋徵費的效用,是否言過其實?

膠袋徵費走到第三年,棄置量卻不跌反升。(盧翊銘攝)
黃煥忠教授估計,膠袋棄置量上升或源於網購盛行。(吳鍾坤攝)

網購盛行 膠袋棄置量不跌反增

浸大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黃煥忠認為,評估徵費的實際效果仍言之尚早,「或許是這一年的經濟活動比以往多了,也有可能是旅客人數多了,導致消費增多。這些都是有機會導致購物膠袋量上升的原因。」

膠袋全面徵費走到第三年,據黃煥忠觀察,計劃存在一定問題,包括:監管力度不足,及徵費的「收費」不落到回收商手上,「部分街舖不時『偷雞』派膠袋。當政府巡查監管不足,便縱容了濫發」。而且現有計劃「徵收的五角是落到零售商手上,而不是回收商」。黃解釋,由誰收取款項是重要的,否則零售商僅視其為利潤,或是補貼買更多膠袋以派發,令計劃極其量只能令消費者自律不拿膠袋。由於收費未補貼膠袋回收工作,所以令徵費計劃難以發揮充分作用。

廢膠堆填量升,據黃推測,或與近年盛行網購有關。據政府統計處去年4月公布的調查,約160萬名15歲或以上人士中,在統計前六個月內曾在網上購物或購買服務,足見網購已形成風氣;其中,最普遍的網購,是「日用品、衣服鞋襪」。網購帶來包裝垃圾。黃煥忠說:「發泡膠丶膠袋是最基本的包裝,有些會用上泡泡紙。」他指,像德國般回收做得較好的國家,提倡綠色網購,減少包裝物料;即便使用,也是可循環回收物料,例如「Apple(蘋果)的商品都用紙包裝,不用塑膠。」

根據中國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中國的快遞業務於2015年消耗了約99億個包裝紙箱,169億米膠帶及82億個膠袋;其中,膠帶的長度更可圍繞地球425個圈。在這當中,有一部分是運去香港的訂單,換言之,大多數包裝廢物的最後歸宿,是去了香港的堆填區。

港人棄置的塑膠垃圾中,即棄餐具佔了近一成。(江智騫攝)

4000輛巴士重量的即棄餐具

一頓外賣,發泡膠盒丶膠勺丶膠叉丶膠杯丶膠飲管,無一不是「膠」。塑膠餐具佔整體廢膠的比率,由2005 年5% 增至2016 年的9.05%,一年下來足有4,000多架雙層巴士的重量。綠色和平跟進連鎖食肆濫發餐具的項目主任朱江如此說道:「我完全想像不了──一隻膠叉,一個發泡膠盒能有多重?……要用幾多餐具,才有每日棄置近200公噸這數字呢?」

綠色和平上月以問卷與實地調查,查探本港八家連鎖食肆棄置餐具問題,推算其中五家每年派出超過4.2億件即棄膠製品。按現時廢物處理政策,這些餐具最終會棄於堆填區。

綠色和平除了進行連鎖食肆調查,去年8月亦委託國際市場調查機構IPSOS,訪問本港1,000名15歲至50歲市民,結果顯示,逾六成半人外出用餐時會使用即棄塑膠餐具,近七成亦會使用即棄飲管。消費者使用即棄餐具的比率,比使用膠樽膠袋顯著多出大約25%,但同時有45% 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回收工作做得足夠。朱江解讀,調查證明了兩件事:一丶消費者有明顯減廢意欲;二丶相對膠樽膠袋,消費者對即棄餐具的敏感度不足。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提醒,塑膠垃圾一大危害是破壞海洋生態。(余俊亮攝)

限制濫發餐具 企業有責

一直負責宣傳大眾要走塑(塑膠)的朱江形容,即棄餐具為「漏網之魚」,因體積細,「丟掉幾多都不覺眼」,而且也未受到政府大力宣傳。朱江說:「香港整個城市格局,講求快丶效率行先,人人都叫外賣。」所以,要真正抑制即棄餐具的增長,需要從食肆入手,「從源頭開始,閂小小水喉」,再教育大眾。

「就像你屋企水浸,你一勺勺地舀水沒有用,因為真正導致水浸的原因是『爆水喉』,你是要修理或閂水喉才有用」,因為,「不斷做公眾教育,不斷立法丶推出懲罰機制,也遠遠比不上食肆減少派膠的實質作用。」

現時,大部分連鎖食肆均使用「可回收物料」或「可降解物料」製造而成的塑膠餐具,取代發泡膠。不過,據朱江解釋,這些都是公關「偽」術,因為「可降解物料」是要營造適當的環境,或需要有特別要分解再造的設備才做得到。再加上,現時連鎖食肆並沒有進行回收工作,回收必須要靠回收商去做,朱江詰問,「沒有誘因,回收商不會購置特別的設備處理不同類的塑膠餐具;所以,聲稱可回收的餐具,最後不又是去到堆填區!」

朱江估計,連鎖快餐店可能也知道可回收降解的即棄餐具「名不符實」,故連宣傳品也避免使用即棄餐具,避免引起爭議。朱江舉例說:「快餐店的廣告牌,永遠大大張圖顯示盛載飲品的是玻璃杯,而不是實際派發的紙杯膠蓋。」。他指出,按大企業的影響力度,假如能減少提供即棄餐具、鼓勵消費者自備餐具,久而久之,是能夠改變消費者的習慣的。他斷言:「企業如果做得好,或許連廢物分類也不用做。」自動解決廢膠棄置量過多的問題。

朱江認為,企業丶政府與市民是環保工作的鐵三角,推動城市的環保工作,缺一不可。不過,要同時爭取到三方面支持有一定難度,成效不可能即時見到,「好像我們的調查報告一出,也有企業來與我們溝通,承諾會有減廢計劃,不過(改善措施)當然不會立即便發生;又如政府,做事慢兩拍,說好了的立法也要進行多重的行政工作。」所以,他認為,拉不動一方,便唯有靠向另外兩方施加壓力,以拉動另一方做事。「大企業如果只匿埋後面,那麼即棄餐具的問題便不能解決,『膠』浸眼眉,並不是兒戲的謊言。」朱江坐在掛着「PlasticFree Now(香港夠鐘走塑)」橫額、來港收集海洋垃圾的綠色和平的船上如此說道。

上文節錄自第9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月29日)《你扔掉了幾多噸膠袋和膠餐具?》。

其他廢膠回收相關文章:

【01周報】塑膠回收率低 回收商說廢膠難收?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月2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7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