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醫輔隊員再轟高層三宗罪 「更新裝備?前線連實物都未見過」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早前渣打馬拉松一名50歲參賽者在賽事期間暈倒,留醫數日後身亡。有醫療輔助隊成員早前發公開信,炮轟高層管理無方,缺乏現代思維,導致延誤搶救。《香港01》記者成功訪問一名有份撰寫公開信的隊員,對方指不少前線隊員因為平日欠缺出勤機會,加上經驗不足,故根本不懂應付突發緊急情況。
該隊員又指,高層早前回應外界實屬誤導,因所謂更新了的裝備,前線人員大部分都無法接觸,遑論平時投入服務。該隊員又向記者展示現時的裝備的一些照片,只見設備十分殘舊,救護車亦欠缺病人監察儀等重要設備,他寄語輔助隊高層,應多資源在訓練上,並更新運作機制。
醫療輔助隊回應指,已為隊員提供適當的訓練及出勤機會,並為其配置合適的裝備,但指只有部分救護車設置病人監察顯示儀。

醫療輔助隊人員在上周日的渣打馬拉松比賽當日,提供急救服務。(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問題一:訓練與出勤有問題 致前線經驗不足

當時跑手暈倒後,兩名醫輔隊隊員首先到場,但花近14分鐘才決定翻轉其身體查看,甚至要由路過的跑手幫忙施心外壓,最後足足用了26分鐘,才將其送上救護車。

醫輔隊隊員阿祖(化名)對記者表示,醫輔隊的訓練有涵蓋急救知識,只不過隊員其實不求甚解,沒有理論知識作為根底。「除非自己本身學過護理,如果唔係真係聽完就算,唔知道每一個步驟背後點解要咁做。」

至於這個問題與當時跑手搶救過程延誤有否關係,阿祖表示不作揣測,但指按一般程序,要是見到傷者暈倒,需要先拍一拍檢查其反應,再檢查其有否呼吸心跳,一般10秒內要檢查完成,可是當時隊員嚴重超出這個範圍。「(前線)無經驗、唔敢做、無進一步知識。」

出勤資源錯配 最前線反而資源最少

醫輔隊平日動員編制之中,一般分為區隊(負責各分區日常任務)和應急特遣隊(有緊急事故時派出)。阿祖解釋,醫輔隊對於應急特遣隊的出勤、抵達時間有清楚指示(奉召到場所需標準時間為30至45分鐘),但對於區隊卻沒有明文指示,而應急特遣隊所擁有的裝備也較為先進,接受的訓練也較全面。

偏偏在實際執行上,現時總部應對緊急動員時,往往會先派出區隊應對,應急特遣隊只是在事故真的太嚴重時才來「支援」,實在是資源錯配。

由於區隊本身裝備不足,集合和抵達時間又沒有保證,應對事故的能力早成疑問。此外,醫輔隊集合點不足(通常都是救護車集合地點的顯田控制室),因此實際回應召喚的隊伍,一般只局限於應急特遣隊或幾個分區,其他分區難以參與救援。

經常無法出勤 一遇緊急事件全部「跪低」

而且,醫輔隊將其救護車服務定位為非緊急救護服務,一般只會處理出院或轉院等任務,所以只有早上8時至下午3時(早更)的人手和救護車會較為充裕,因其他時段較少這類任務。但這就導致其他更分救護車和隨員不足,深宵時段甚至經常沒有救護車當值,只留隊員在控制室之中。

種種因素下,導致醫輔隊在出現事故時,每每需要很長時間才成功集合隊員,有時甚至根本「連人同車都出唔到」。縱使出動了,經常都出現消防處與聖約翰救傷隊已解決事件後,醫輔隊才趕到的情況。久而久之,消防處等政府部門只會「循例」通知醫輔隊待命,沒當他們是一回事。

阿祖指出,醫輔隊高層沒有深入處理這些結構性問題,只求繼續「湊人頭」解決平時更份,得過且過,前線隊員毫無臨場經驗,應變能力不足,一遇緊急事件,就全部「跪低」。

醫療輔助隊成員展示其隨身藥袋。(受訪者提供)

問題二:隨身裝備不全 難應付緊急傷勢

記者好奇之下,問到當日馬拉松期間,前線隊員用的是什麼裝備,阿祖隨即展示一張照片(上圖),並解釋:「呢個就係前線隊員平時用嘅輕便藥袋,同當日用嘅係一樣規格,只係包括紗布、消毒藥水等等一般急救物料。」

他指,這些用具只可應付一般擦傷,但不能應付更加緊急的病症。根據醫療輔助隊的官方說法,遇有心跳或呼吸停頓的傷者,應立即施以心肺復甦法,與輕便藥袋無關。阿祖承認,裝備與當日渣馬跑手的延誤搶救未必有直接關係,但平日拯救重傷者的能力成疑。「拎住堆咁嘅嘢,遇到大鑊嘢咪死囉。」

阿祖解釋,部門平日對隊員的訓練,是應該以4人為一個拯救小隊,除了帶備以上這個隨身輕便藥袋之外,還要帶備AED機、氧氣、摺疊抬床/輪椅、毛毯,就算人手短缺都應該帶齊。但現場往往礙於裝備不足,隊員往往只拿輕便藥袋就外出巡邏,做壞規矩。

醫療輔助隊發言人較早前回覆查詢時指出,在2016/17年度,部隊添置了新型號的救護車車床、自動體外心臟去纖顫器、對講機及自動心外壓機等。阿祖反駁指,這些近年添置的器材,絕大部分前線隊員都無法學習使用。「更新裝備又點?前線連實物都未見過。」

醫療輔助隊成員指,該隊救護車欠缺設備,連病人監察儀都沒有。(受訪者提供)
醫療輔助隊成員展示救護車內部照片。(受訪者提供)

問題三:救護車變貨車 「撻車」都成問題

阿祖又向記者展示其中一輛車牌尾數為「5312」的救護車照片,可見車內頗為破舊(左圖)。他指,該車是由消防處救護車A407改裝而來,但使用幾年至今仍未有病人監察儀,因此平時一般當貨車使用。但如果有活動需要駐場救護車,無車可用下就連此車都要調用,不過在欠缺設備之下,最多只能做基本的運送病人工作,無法向接手的救護員提供詳細數據。

另一名隊員回覆查詢時,再引述「上更」同事的交待,指「架車壞咗兩組電池,警號燈唔開得」,車籠燈更加不能開,因為一啟動車子會即時死火,甚至有時連「撻車」都有問題。阿祖提到,醫輔隊無論在救護車設備、調派系統和前線人員的訓練上,皆不及消防處和聖約翰救傷隊。

醫輔隊回應:已提供足夠訓練和裝備

醫療輔助隊發言人回應指,一直為隊員提供適當的訓練及出勤機會,在2017年的總值勤時數共約26萬小時,又重申對於馬拉松當日事件有關的情況,因「日後可能展開死因聆訊,現階段本隊不宜就當日事件作出評論」;被問到新添置裝備是否有向過大部分隊員教授使用,發言人無直接回應,但指部隊有「定期為隊員舉辦各類型的訓練及評核,同時在執行職務時會按實際需要配置合適的裝備」。

不過,發言人承認,現時只有部分救護車設置病人監察顯示儀,其餘救護車則裝備「足夠的工具」,例如血壓計、血氧計、溫度計等,也可有效監察病人的狀況,對上一次更換救護車,則是在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