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徵費】5毫子收費失效?膠袋棄置量回升 便利店激增近倍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環保署最新統計顯示,堆填區2016年膠袋棄置量高達近43億個,按年急增近一成,亦是第二階段膠袋徵費實施以來,首次錄得回升。其中便利店的升幅最大,按年上升近一倍。雖然棄置量增,但環保署仍堅稱棄置量較徵費全面推行前減少18%,認為徵費仍有實際效用。
環團反駁指數據證明市民已消化了徵費,已徵費推行三年來,政府不加價、不檢討及不統計,促請政府盡快檢討計劃,甚至考慮加價。

2016年堆填區棄置近43億個塑膠購物袋,較2015年增加9.32%。(吳鍾坤攝)

年棄43億個膠袋 按年升一成

環保署數字顯示,2016年堆填區棄置近43億個塑膠購物袋,較2015年增加9.32%。棄置的購物袋中,未印有可作分辨源頭的標識或記號塑膠購物袋佔最多,佔總數81.32%。若按塑膠購物袋環保徵費計劃涵蓋的零售類別作統計,即超級市場、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店。三類零售類別中,便利店的升幅最大,按年升90.27%、健康護理和化妝店亦升34.01%,超市則按年減少41.19%。

綠色力量副主席文志森分析,便利店升、超市跌,與消費模式有關:「超市是有計劃去購物,自然帶袋;便利店大多是即興買賣,如果升幅近一倍,證明5毫子徵費的效力很低。在沒有準備膠袋的情況下購物,購買膠袋的機會很高。」他認為情況反映徵費功效銳減,促請政府重新檢討整個計劃。

環保署:棄置量雖升 惟徵費有實際效用

環保署解釋,雖然棄置量在2016年較 2015年有所回升,惟較2014年未全面推行收費時顯著減少18%,可見措施對減少使用塑膠購物袋發揮實際效用。署方又指,棄置量包括購物膠袋、垃圾膠袋及一些塑膠包裝袋,並非全部涉及塑膠購物收費的規管範圍。既然並非所有棄置的膠袋都被徵費涵蓋,環保署會否考慮擴大徵費範圍,甚至「加價」?環保署稱,會繼續留意相關棄置量的情況,以檢討是否有需要對計劃作出修訂。

事實上,政府於2007年研究引進膠袋徵費時,已研究過海外經驗,其中2003年推行膠袋稅的愛爾蘭例子已說明推行徵費後,購物膠袋的使用量在首年下跌了 95%,但使用量在其後數年輕微回升,雖然仍較徵費前低90% ,但為維持環保徵費的成效,愛爾蘭決定在2007年將徵費由0.15 歐元調高至0.22歐元,即約港幣2.2元。

超市膠袋(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徵費10年不加價 環團促檢討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指出,愛爾蘭的例子正正反映了香港的情況,5毫的徵費效力已大不如前。他指經常在超市看見顧客會購買膠袋,即使到運動用品店購物,店員告之也有一半顧客會購買膠袋。「在現今社會,5毫子算甚麼?」何續指,若連同綠領行動於2006年的舉辦的「無膠袋日」,5毫的徵費水平已維持逾10年:「有甚麼是10年不加價?當政府看見使用量、棄置量增加時,就有責任要檢討成效。」

環保署年發154張定額罰款通知書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就認為加價只收短暫成效,除非加至一個龐大金額。他認為徵費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執法力度不足,其中街市是其中一個最易走法律罅的場所,而徵費成效的關鍵與執法有密切關係。他指若政府能加強執法,達至殺一儆百,商戶就不再濫發膠袋,成效會更顯著。

針對塑膠購物袋收費,環保署去年發出154張定額罰款通知書及15宗傳票檢控,前者較2016年減少20張,後者則增加12宗。

超級市場的膠袋棄置量按年減少41.19%,但仍有32,260,000個。(吳鍾坤攝)

政府欠統計派發量

除了收費水平被指不合時宜,政府亦未有掌握實際膠袋派發量。第二階段徵費生效後,商戶將毋須再向政府上繳徵費及上報派發膠袋數量,政府亦沒有再收集關於塑膠購物袋派發量的統計數字,只依靠每年在堆填區及廢物轉運站進行塑膠購物袋棄置量調查了解膠袋使用量。由於該調查是根據統計學原則而制定一個樣本抽選計劃,最終數量由估算而定,審計報告曾指報告或未能準確反映塑膠購物袋生產者責任計劃成效。                                      

何漢威直言,單靠堆填區的統計並不足夠,政府應利用行政手段,要求所有商戶都交出實際膠袋派發量,當局才會更準確掌握整個徵費計劃的現況,以便檢討。環保署就指會繼續透過不同方式監察塑膠購物袋收費實施的成效,包括每年的堆填區及廢物轉運站棄置量調查及其他一些補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