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憩室症」豈止老人病 中年女病人併發腹膜炎險死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不少人若有腹痛,會以為自己有腸胃炎;腹痛若持續,或會擔心自己患上大腸癌;排便習慣有變,以為單純是便秘;大便滲血,可能以為有痔瘡。其實上述全部都是「大腸憩室症」的徵狀,正因為與其他疾病的徵狀相似,病人很難聯想到自己有憩室症。
外科專科醫生張浩然表示,病人一般都會有10個憩室以上,而60歲以上人士有一半人均有大腸憩室症,其中10%至25%人可引發急性憩室炎,即4個人中,多至有1人需入院接受緊急手術,開刀將大腸有問題的部分切除。當中近半人需在肚皮開出一個永久造口,術後需戴着「屎袋」生活。

憩室症患者的大腸會有一個個囊洞般的憩室,若被糞便阻塞會引致發炎。(視覺中國圖片)

憩室的形成由飲食習慣不健康引起,若攝取蔬果的纖維量不足,進食過多油份的食物,會令糞便較硬,久而久之變成便秘,大腸在排便過程壓力增加,而腸道亦會隨年齡增長老化,種種原因令較薄的大腸壁生出突起的囊狀,即是憩室。

張浩然指,七成憩室症患者憩室長於大腸左側。(陳倩婷攝)

七成人憩室長於大腸左側

憩室症的徵狀包括間中腹痛、腹瀉或便秘,若發炎時會發燒、大便出血、白血球指數會上升。張浩然指有7成人的憩室主要集中於大腸左側、即乙結腸位置,60歲以上有一半確診有憩室症,而80歲以上的人口更有7成人有憩室症,惟他指出,由於早期徵狀較難令人聯想到憩室症,大部分人只會在發炎時才得知自己患病。

他補充,有1至2成東方人的大腸右側天生有2至3個憩室,但有病人會因右腹疼痛,而誤以為自己有「慢性盲腸炎」。他澄清盲腸炎全屬急性,若病人持續右腹疼痛,可能有先天大腸憩室症。

七成人的憩室集中生長於乙結腸位置,而長者患大腸憩室症的比率較高。(視覺中國圖片)

急性發炎可致大量出血或腹膜炎 嚴重會致命 需緊急開刀切腸

急性憩室炎可引起嚴重併發症,包括大量出血及腹膜炎。張浩然解釋,由於憩室通常生長於血管與腸壁間的連接位,若憩室破裂時蛀穿血管,會引致大量出血甚至休克。若憩室發炎時破裂,大腸內的膿水及糞便流出至整個腹腔,會引發腹膜炎,死亡率達九成,一旦導致敗血症亦有可能致命。

上述情況,患者需緊急接受開刀手術,將有問題的大腸部份切除,醫生一般會切除約四分一的大腸。有一半人切除部分大腸後,可將其餘部份接駁好,保留排便功能,惟另一半人則無法駁回大腸,需在肚皮開一個永久造口,並戴着俗稱「屎袋」的排洩物袋生活。

張浩然表示,曾有一位50多歲的女病人因持續左腹痛前往急症室求診,醫生以電腦掃瞄確認她憩室發炎引發腹膜炎後,她在等候做開刀手術期間休克,心臟一度停頓,經20多分鐘的急救之後才回復心跳。張浩然形容該名病人「幾乎救唔返」,病人的大腦幸好無受損,亦在切除大腸手術後半年,成功再為其接駁大腸,無需戴「屎袋」。

輕微發炎可免開刀

至於較輕微的憩室炎,患者的憩室會有膿水,醫生可以抗生素及止痛藥等治療,並以放針的方式抽走膿水。以往要確診憩室症,可將顯影劑灌入大腸觀察,但現在已被大腸內窺鏡取代,好處是較清晰見到憩室的情況,不過張浩然說,照大腸鏡只適用於憩室未發炎、情況較穩定的病人,若病人已開始發炎,只能以電腦掃瞄診斷。

多進食蔬果,攝取當中的纖維,可預防患上大腸憩室症。(視覺中國圖片)

建議50歲以上市民主動接受腸檢查 及早接受微創手術避免發炎

由於長者患大腸憩室症的比率較高,張浩然建議市民在50歲後便應主動找醫生檢查,若查出自己患有憩室症,可及早在發炎前接受微創手術切除有問題的大腸,高達97%非急性切除大腸的病人可成功駁回大腸,保留大部分腸道功能之餘,亦不會如緊急開刀手術般留下一呎長的疤痕。

另外,張浩然亦指出後天的憩室症可預防,如多做運動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減慢腸道老化,而少吃油膩食物、多吃蔬果,有良好大便習慣亦有助減少腸道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