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小孩易鯁喉 醫生教急救三法 把握黃金救命5分鐘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今年初接連有2名幼童進食墨魚丸及提子期間,不慎鯁喉喪命。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梁遠雄表示,過去一年該院共收到超過140宗16歲以下的兒童鯁喉求診的個案,當中有一半只得4歲以下。
他表示,小朋友若分心進食,如「邊食邊講、跑來跑去」,均有機會令食物誤進氣管,形成堵塞妨礙呼吸,嚴重更會窒息致死。他建議,家長如見到小朋友鯁喉致昏迷,要把握黃金5分鐘的搶救時間,並教授三大招保命。
此外,他提醒家長,魚蛋、提子等圓粒狀的食物是較高危的食物,建議家長給予小朋友進食前,需要切細及切片。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梁遠雄(左)、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鄭恩華(右)分享小孩鯁喉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張浩維攝)

大部分魚骨鯁喉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梁遠雄表示,醫院去年收到144宗急症室兒童鯁喉的個案,即平均約2至3天便有一宗,只有8宗需要留院觀察。梁遠雄指4歲以下的幼童求診個案較多,佔全年總數約一半,最年幼者僅9個月大,逾9成個案為魚骨鯁喉。

過去3年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收到兒童異物鯁喉個案數字
年份 2015 2016 2017
宗數 145 147 144

資料來源: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成人的氣管約有直徑兩厘米的闊度,但10歲以下的小朋友僅得約1至1.5厘米,所以部分直徑相若的食物,一旦誤落氣管,就有機會堵塞氣管妨礙呼吸,可導致窒息等危險情況。(張浩維攝)

邊食邊講易引致   嚴重窒息致死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鄭恩華解釋,一般人在進食時,也會用牙齒將食物咬碎,利用舌頭將食物推入食道,而氣管上方稱為「會厭」的組織會將氣管封閉,防止食物跌進氣管。

但當兒童未經咀嚼就吞嚥食物,又或者「邊食邊講」,就有機會令食物意外跌落隔壁的氣管,若然食物的直徑與氣管的大小相若,更有機會完全封閉氣管,嚴重者會窒息致死,「有見過小朋友小息時會玩『拋食物』遊戲,將食物拋高擘大口接住,但會厭如果未及時阻擋,就有機會直接跌落氣管。」

魚蛋、提子等屬高危食物

鄭恩華續稱10歲以下的兒童,其氣管只得1至1.5厘米,所以與氣管直徑相若的食物也屬「高危一族」,例如提子、魚蛋、果仁等圓粒狀食物,以及滑溜的食物如蒟蒻,給幼童進食時要特別小心。「有啲家長會將生果好似蘋果、雪梨切到啱啱好1至1.5厘米的大小,其實好危險。」他建議,家長可選擇切細或製成生果蓉,又或者切成片狀,訓練兒童咀嚼。

鄭恩華醫生表示,圓粒狀的食物如魚蛋、墨魚丸及提子也是較高危的食物,有機會令小朋友鯁塞。(張浩維攝)

男嬰曾吞下貼紙求診

鄭醫生稱除了食物外,不時有幼童會誤吞積木、鐵釘等體型較小的玩具,需入院用內窺鏡及胃鏡取出異物。他續指院方曾接受一名8個月大的男嬰個案,男嬰在家喝奶時,突然狂咳及嘔奶,媽媽大為緊張,立刻帶男嬰到急症室求診,最後用鉗在喉嚨鉗出一粒直徑5毫米的花花貼紙,懷疑是兄弟姊妹在玩遊戲時,誤將貼紙餵予男嬰。

把握黃金5分鐘 必學3種急救方法

梁遠雄表示,如家中的兒童不慎鯁喉,可能會出現咳嗽、面部變青藍色等情況,若情況輕微,可叫患者嘗試自行咳出異物,以及盡快求醫。但嚴重者可昏迷及失去心跳,梁指出在氣管完全封閉的情況下,黃金治療時間只有5至7分鐘,否則腦部缺氧可對身體造成永久性損害。

梁遠雄示範幾種急救法包括拍背法、壓胸法和腹部推力法。(張浩維攝)

梁遠雄表示,若然情況危急但患者仍然清醒的狀態下,可嘗試以下方法:一歲以下的嬰兒可試拍背法和壓胸法,家長需平坐椅子上,拍背法是用前臂將手托在小孩的顎骨上,其頭部須輕微向下,並在小孩的肩胛骨之間,用手掌大力拍約五下;如小孩仍未能吐出異物,則可嘗試壓胸法,將幼兒反轉朝天,在胸的正中位置用兩指按壓5下,大概約4厘米的深度,兩個做法可來回交替。

如果是1歲以上的小朋友,則可用腹部推力法,從後方攬著患者,並用拳頭在其肚臍上方的胃部,向上及向內推,希望患者將食物逼出來。但若然患者已陷入昏迷,則要施以心肺復甦法。

民間秘方吞飯、飲醋可行?

坊間盛傳多種處理鯁喉的「民間土法」,包括吞飯、喝醋及灌水,甚至將嬰兒倒吊起來拍背,鄭恩華就指上述的方法皆缺乏科學實證,不建議家長胡亂效法,飲醋更有機會灼傷喉嚨,「最怕就係愈推愈入,做成二度傷害,如果推到入肺就更加難拎,可能會做成肺炎。」而預防鯁塞的最佳方法,就是將食物盡量切細,以及小朋友在進食時要慢慢咀嚼,不要狼吞虎嚥;家長也要留意玩具是否附有細小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