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魚」味道如何?資深漁販也未嚐過 台灣老饕:加薑蔥清蒸

撰文:羅俊文
出版:更新:

有漁民日前在塔門捕獲一條長約2米長的皇帶魚,由於該魚種在本港十分罕見,加上傳聞俗稱「地震魚」的皇帶魚的出沒,就是地震的先兆,話題隨即引起網上熱議。
資深魚販、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指,香港每年只發現有兩至三條這種魚,即使漁民捕獲亦不會售賣,估計只有少數港人嚐過牠的鮮味。
翻查台灣報道,花蓮兩年前有釣魚客發現一條長約6米、重達百斤的皇帶魚,還親自在馬路上將皇帶魚生劏然後送給親友,有吃過的人說該魚口感像布丁,也有人說:「沒有什麼味道。」

日前被捕獲的「地震魚」(皇帶魚)疑落入大埔一家魚檔。(網上圖片)

俗稱「地震魚」的皇帶魚,因民間流傳可以預測地震而有此稱謂。事實上,有關皇帶魚的傳說很多,歐洲的漁民會稱呼牠為「海魔王」;日本漁民則稱牠為「龍宮使者」,在東南亞甚至流傳著一旦食用皇帶魚,便會死於非命。有網民日前於Facebook專頁「香港漁民 - 我們都是水上人家」貼文指,有三門仔漁民於塔門捕獲一條長約2米長的皇帶魚。

皇帶魚身體為銀色,特徵是從頭至尾上方有紅色的背鰭,棲息在深海。(香港漁民 - 我們都是水上人家Facebook專頁截圖)

只能當下價魚賣 漁民捕獲後多送給漁護署

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表示,皇帶魚在本港極罕見,本港每年大概只捕捉到兩至三條。他又指,即使漁民捉到該魚,一般不會販賣,只會交予漁護署或製作標本:「唔會賣,因為大家當佢下價魚咁賣,唔值錢。」至於皇帶魚的肉質及食用方法,李彩華說不得而知:「呢種魚咁罕有,我都未食過。」

皇帶魚肉膠質重 口感像布丁

就連李彩華都未曾品嚐過,可見皇帶魚於本港的罕見程度。不過,一海之隔的台灣,皇帶魚並不算太過罕見,上釣後往往變成老饕的盤中餐。

翻查台灣的報道資料,兩年前有釣魚客發現一條長約6米、重達百斤的皇帶魚,釣魚客還親自在馬路上將皇帶魚生劏然後派發親友。當地有日式料理店說,地震魚肉質白嫩,魚刺很大,膠質很多,煮法通常先將魚肉川燙後,再加入樹子(破布子)、薑絲、蔥、辣椒切段等調味調用蒸。有吃過的人說,該魚口感像布丁,也有人說:「吃起來軟爛水水的,沒有什麼味道。」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