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研大埔污水廠處理廚餘 未理回收率偏低

撰文:林若勤 鄧芯怡
出版:更新:
政府正研究在大埔的污水處理廠加建廚餘處理設施。(政府圖片)

剛出爐的施政報告,建議研究利用現有污水處理廠處理廚餘,今年內將展開試驗計劃,以提升本港廚餘處理能力。

 

政府消息人士指,廚餘的處理系統與污泥的處理系統相近,兩者可進行共厭氧消化。計劃將投資少於3000萬元,會以大埔污水處理廠作為試點,預計每日可處理50噸廚餘,下半年進行招標,最快2018年開始運作,將會處理大埔工業區內的食物加工廠和沙田區內的廚餘。

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技術,是指利用微生物在缺氧的環境下將污染物分解。(政府圖片)

不過即使廚餘處理能力提升,也不代表提升了廚餘回收率,環保署最新的數字顯示,2014年本港每日平均產生3640公噸廚餘,當中只有不足20公噸被回收,不足整體1%。去年11月審計報告更揭露,每日最高處理量達4公噸廚餘的九龍灣廚餘試驗處理設施,實質每日只接收1.37公噸廚餘,而2017年啟用的小濠灣廚餘廠的回收量亦可能不足。

 

香港廢物處理業協會主席譚志華說:「回收率低是因為食肆和食物加工廠沒有誘因去回收廚餘,棄置廚餘是沒有成本的,廚餘生產者為何要花錢去回收?而且廚餘的運輸成本較一般垃圾高,又需要特別的垃圾車以防滲漏,沒有政策配合和補貼下根本沒有市場。」

 

譚志華亦補充:「大埔的污水處理廠在大埔工業園內,工業園內的食物加工廠可以減低運輸成本,提高了誘因回收廚餘,雖然論理上可行,不過其他地區的廚餘回收成本仍然很高,長遠需要真正的回收政策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