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本港鮮見仿製藥 醫生藥劑師剖析勿冒險服非授權藥

撰文:陳芷昕
出版:更新:

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在當地爆紅,劇情影射內地的藥費太昂貴,不少藥物被藥廠壟斷價格及供應。電影更觸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神經,要求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
電影故事引人入勝,但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及腫瘤科專科藥劑師郭靜芝提醒,港人應留意「仿製藥」的潛在風險,強調仿製藥或未經授權,不但違法,藥物品質亦沒有保證,必須慎選藥物。

《我不是藥神》在內地大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電影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等相關措施。(視覺中國)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4月和6月兩次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相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等相關措施。李克強在《我不是藥神》上映後更發出批示,指示抗癌藥要盡快減價。

《我不是藥神》一戲揭示不少病人有藥無錢醫,戲中主角因售賣仿製藥而被控「銷售假藥」罪。香港人或較少聽到「仿製藥」一詞,過往有報道指罕見病患者或癌症患者因藥費昂貴,需要申請政府資助,較新的藥物又因未列入藥物名冊,令病人沒有辦法得到資助。而藥費昂貴的藥物為原廠藥,由藥廠自行研發,因為需時較長,成本較高,所以當藥廠成功研發藥物後,藥物普遍會擁10至20年的專利期保護,而藥廠為在專利期內回本及賺取利潤,藥物往往很貴,普遍令病人難以負擔。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圖左)及腫瘤科專科藥劑師郭靜芝(圖右)提醒,港人應留意「仿製藥」的潛在風險。(陳芷昕攝)

「仿製藥」在本港並非常見

有藥無錢醫,病人為求一線生機,或會選擇未經認可的藥物,買一個機會。郭靜芝直指「仿製藥」在本港並非常見,因為本港市民普遍會先求醫就診,再以合法途徑配藥。區兆基醫生亦直指暫未見有病人服用仿製藥物並出現嚴重併發症。

本港藥物需經衞生署註冊才有售賣,藥物必須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標準。圖為本港醫療機構的職員正配製藥物,衞生標準有一定要求。(陳芷昕攝)

藥費昂貴,內地啟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2017年年底以來,共有57種「仿製藥」通過評價,有助降低醫療支出,實現「病有所醫」。香港卻未有針對藥費昂貴的政策,區兆基建議,香港可和大灣區的醫院合作,招募該區病人參與臨床研究,他認為若更多人願意參與藥物臨床研究,藥廠便可開始各種藥物的研發。他認為研發藥物的市場出現競爭後,藥物的價格便有下調空間。

《人民日報》海外版早前指出,中國在2015年起啟動「仿製藥」一致性的評價工作,即已批准上市的「仿製藥」,須按與「原廠藥」(內地稱原研製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原則評價質量,由2017年底至今,總共有57個品種的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內地傳媒指,這有助降低醫療支出。

報道引述專家表示,此舉將逐步擴大仿製藥的市場規模,有助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讓仿製藥更充分地與原研藥競爭,並能夠帶動原研藥的價格回歸到仿製藥水平,是降低藥價的可行方法。報道又指,中國藥監局的質量檢驗嚴格,達致「優勝劣汰」的效果,有利仿製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