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音樂人何崇志創作百首母語合唱歌:我愛廣東話配合音樂

撰文:朱雅霜
出版:更新:

「我個名叫麥兜兜,我啊媽叫麥太太……」,不少人看到電影《麥兜故事》,腦中自動浮現出戲中的音樂旋律和歌詞。有「麥兜音樂人」之稱的何崇志以改編古典音樂配上作詞人謝立文通俗、抵死的廣東話歌詞,成就經典,榮獲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殊榮。
褪去麥兜音樂人之稱,何崇志歷年創作近百首廣東歌,近年身為香港兒童合作團的駐團作曲家,專注廣東話兒童合唱歌創作,逾三十首作品傳唱,《只有和聲》多次成為合唱節主題曲,他說:「我愛上廣東話與音樂的配合。」

何崇志創作過百創廣東話合唱歌。(朱雅霜攝)

音樂人做音樂無原因​

何崇志今年55歲,8歲抱起吉他彈唱,11歲聽到親友彈奏《夢中的婚禮》,被華麗的旋律吸引,主動花了一年時間學習這首8級詣藝的樂章。他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獲取音樂藝術博士學位,自2010年擔任香港兒童合唱團駐團作曲家。與音樂情牽近半世紀,他認為音樂人做音樂無原因,「人與生俱來就會想做音樂」,如失去音樂,人變得枯燥。

何崇志創作初時十分多元化,包括電影配樂、作曲、鋼琴、交響曲等,其後主要為廣東話合唱歌。他指合唱很大眾化,參與合唱者都非常容易接觸到,機緣巧合下創作百首廣東合唱歌,「我發覺我愛上廣東話與音樂的配合」。

人與生俱來就會想做音樂!
「麥兜音樂人」何崇志

口語化廣東話+古典音樂 雅俗共賞

他認為廣東話可以突顯音樂的層次,有助香港人欣賞層次分部較多的合唱歌及古典音樂,是其他語言無法做的,成為獨特的優勢。他坦言全口語化的廣東話感覺較為俗套,但套上古典音樂,可以提升藝術的層次,做到雅俗共賞,麥兜系列便是一例,古典音樂令歌詞更抵死好笑,令人更接受及欣賞。同時,他發現小朋友會更想唱廣東話,「見到廣東話會鬆一口氣」,他們亦較輕易聽出音準,易於學習。

此外,他創造廣東歌亦源於在加拿大出生長大的三名子女。過去他教子女廣東話時,發現多國均有民謠,惟廣東話只有「月光光」、「落大雨水浸街」一類童謠,於是為子女作歌,同時意識到無廣東話藝術合唱歌及兒童合唱歌,「好大空間係冇人理,可以畀我去玩,而且有優勢,雅俗共賞、立體、抵死、優雅」,所以愛上寫合唱歌。他在合唱作品中,一直「保留一個典雅的環境,裏面任我發揮,講我想講嘅嘢。」

他加入香港兒童合唱團(香兒),為其創作第一道《香港街道迷宮》後,便一直為「香兒」創作廣東話合唱歌。創作有兩個方向,一是訴說小朋友第一身的感情,二則是將小朋友當成樂器,講自己的訊息,他們簡單、真致的聲音更能打動人,力量比成人更大、感染力更強。

音樂家何崇志為香港兒童合唱團駐團作曲家,他喜歡以廣東話創作兒童合唱歌。(朱雅霜攝)

本月中辦音樂會以誌「香兒」邁向50周年

不論是《香港街道迷宮》、《飲早茶》、《請勿靠近車門》等作品,都有濃厚的香港文化色彩,但他坦言沒有「文化保育」的偉大想法,創作材料源於人生路。雖然廣東話市場表面狹窄,但他並非為了市場而創作,近百首廣東話作品,當中三、四十首在在合唱界傳唱度較高,香港兒童合童團推出兩本何崇志創作歌集,「以作曲家嚟講已好開心!」

20年前所作的《只有和聲》為其得意作品,至今仍是不少合唱節的主題曲,今年一個合唱節中,400人來自世界各地人合唱,詞意透過小朋友邀請人合唱,表達世界和平的信念。而一隊台灣合唱團用閩南話拼唱《只有和聲》,令他大為感動。

香港兒童合唱團將於本月16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辦「香兒邁向50周年--「友共情」音樂會系列:香兒與何崇志合唱作品專場」,他希望日後本地的合唱音樂會,廣東歌佔正確的比例,最少有兩、三首,如《只有和聲》所言:「讓放聲高唱, 讓我歌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