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纏繞20年 藥物愈食愈腫 患者尋求生物製劑治療困難重重

撰文:張美華
出版:更新:

秋風瑟瑟,秋雨瀟瀟,天氣漸變得乾燥清涼;夏日漸遠,不少人都為冬天來臨而滿心歡喜。但天氣轉變卻對皮膚病病患者來說,是莫大的痛苦。其中銀屑病病患者Ivy(化名)在過去20多年一直飽受銀屑病的折磨,即使現時有被指為最有效的生物製劑治療病症,但卻因轉介到生物製劑診所的入門條件非常苛刻,需要由一顧問醫生證實患者對三款傳統藥物均無效,才能獲考慮轉介至生物製劑診所。
Ivy試了兩種,未有改善,反而病情惡化,身上長滿紅疹,腳部紅腫如豬蹄,至今仍未能接受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Ivy在15歲時證實患上俗稱「牛皮癬」的銀屑病,幾年間,脫皮的情況從頭部慢慢延申至手、腳甚至全身。(羅君豪攝)

15歲發病 身有10隻手掌面積患處

銀屑病在全球的發病率為2%,香港的發病率則約為0.3%至0.6%,推算香港現有1.5萬至3.5萬人患有銀屑病。由於銀屑病與免疫力失調有關,至今仍未有完全根治的方法。患者的頭皮、膝蓋、手肘甚或上半身會出現紅色分界明顯的斑塊,並且會有銀色脫屑。在刮去鱗屑及銀屑底下的發亮薄膜後,會出現點狀出血的現象,且常會引起搔癢及疼痛,甚至影響到指甲和口腔內軟組織。

Ivy在15歲時突然發覺頭部開始「甩皮」,經醫生診斷後證實患上俗稱「牛皮癬」的銀屑病。幾年間,脫皮的情況從頭部慢慢延伸至手、腳甚至全身。直至1996年,Ivy轉到衛生署進行治療,當時醫生為她處方維生素A酸藥物,Ivy說:「呢隻藥我一食就食咗十幾年喇,雖然控制到病情,令我真係少咗甩皮的範圍。但我而家全身仍然有大概10隻手掌面積的患處,而且食維他命A酸的副作用都好多。」

轉介生物製劑診所前 必須先試三種藥

服用維生素A酸藥物的效用有限,且副作用亦不少;這類系統性藥物或會產生破壞肝臟和腎臟,更對Ivy造成口乾、皮膚變薄,以及間中會流鼻血的副作用。對此,當Ivy去年知道生物製劑療法能專門針對出現系統變異的銀屑病患者,更能大大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便隨即向衛生署申請轉介至生物製劑診所。惟衛生署開出轉介的條件為,患者需先嘗試三款傳統藥物,並由一顧問醫生證實三款藥物均對患者無效用,才能獲考慮轉介至生物製劑診所。

然而,現時全港約有超過3,000名適合接受製劑治療的患者,但自2012年至今獲轉介的患者卻寥寥可數。Ivy從去年6月開始便根據轉介條件,轉服用第二種傳統藥物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但從轉藥的第二周起,全身的患處非但沒有減少,更越發越多,短時間內增至全身約30個手掌面積的患處,最終需停用藥物,轉回維生素A酸藥物。

Ivy需先嘗試三款傳統藥物,並由一顧問醫生證實三款藥物均對患者無效用,才能獲考慮轉介至生物製劑診所。(羅君豪攝)

轉藥致腳腫似豬蹄 衞生署求醫被拒

當第二種藥物用藥失敗,Ivy待病情穩定後決定再嘗試第三種傳統藥物環孢素(Cyclosporin A)。可惜,Ivy於用藥的首三星期同樣病情沒有好轉,更嚴重惡化至手腳出滿紅疹,以及全腳紅腫似豬蹄一樣。

雖說病向淺中醫,但衛生署的情況卻是有醫生亦不獲醫治,Ivy表示當她見病情惡化,便立刻請假到衛生署皮膚科求診。豈料卻獲得回覆指,未到覆診日期,所以醫生不能為她診症,即使排隊獲醫生看症,亦將不獲分配藥物。皆因衛生署只提供門診服務,即使醫生應診,亦沒有渠道將患者轉介至醫管局轄下的公立醫院,再作診治。

病向淺中醫?病到死為止!
銀屑病病患者Ivy(化名)
Ivy從不奢望自己會有康復的一天,她只希望能透過生物製劑治療有效控制病情,終有一天能夠穿上短袖衣服外出。(羅君豪攝)

全日長衫長褲避免他人奇異目光

從事飲食業的Ivy,月薪不足1.3萬元,除了基本生活費及租金外,實在難以負擔起每月最高逾1,000元的藥物費用。她直言轉介到生物製劑診所前的時間,「極其辛苦,就好似食慢性毒藥咁,而且係幫唔到我既毒藥。」就如Ivy的情況,想要得到生物製劑治療病症需先試勻三種藥物,她坦言:「呢個情況真係好諷刺,我好似要令到自己身體變差,先可以去到醫病咁。」

患有銀屑病,實在嚴重影響Ivy的生活。銀屑病影響皮膚外觀,Ivy指過往曾因銀屑病情嚴重而缺席朋友和家庭聚會。而在剛過去嘗試環孢素期間,Ivy就曾試過因藥物造成全腳發炎,需要向公司請假10天。而最痛苦亦莫過於為要避免他人對自己投以奇異的目光,因而一年四季都只能穿上長褲;即使夏天烈日當空,病情嚴重時亦只能穿上長袖衫避開途人目光。

對於嘗試生物製劑治療,Ivy從不奢望自己會有康復的一天;她只希望能透過生物製劑治療從而有效控制病情,並減少系統性傳統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終有一天能夠穿上短袖衣服外出。

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建議衛生署應跟上現今醫療步伐,將皮膚科納入醫管局,對皮膚科病人和香港醫療都將會是一大進步。(張美華攝)

衞生署前醫生:生物製劑月費最多1.5萬

曾在政府任職的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指出,輕微的銀屑病患者可使用外用藥膏控制病情,而中度至嚴重患者則可接受系統性治療,例如紫外光治療,服食傳統藥物,以及使用生物製劑。而上述的治療方法中,生物製劑的治療費用則是最貴,病人平均每月使用生物製劑的費用為1.2萬至1.5萬元。

對於Ivy的處境,盧景勳表示無可奈何。因為目前全港公營醫療體系只有少於20名皮膚科專科醫生,當中更只有18人取得皮膚科專科資格,其中32人在衞生署工作。而在公立醫院中,亦只有大學教學醫院瑪麗醫院和威爾斯醫院有駐院皮膚科醫生。所以全港逾5萬個輪候公營醫療的皮膚科服務病人,亦實在難以人人都得到最適切的治療。

試想像每次外出,每一個微細的動作,每一個到訪的地方,均會留下大量皮屑,很容易引起他人奇異的目光,令患者感到尷尬及情緒低落。
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
銀屑病與免疫力失調有關,至今仍未有完全根治的方法。(羅君豪攝)

盧景勳指曾有一個患有銀屑病的23歲年青患者,因為銀屑病於面部和頭皮位置病發,令他逾2年不曾踏出家門,最終由患者母親帶兒子看皮膚科醫生,才重拾新生活。他續指,銀屑病對患者不但造成身體上的影響,更對患者的心理造成沉重負擔,「試想像每次外出,每一個微細的動作,每一個到訪的地方,銀屑病患者均會留下大量皮屑,很容易引起他人奇異的目光,令患者感到尷尬及情緒低落。」

他認為衞生署應跟上現今醫療步伐,批評當局「冇科研、又難引進新藥」,倘若政府能制定長遠的醫療計劃,將皮膚科納入醫管局,對皮膚科病人和香港醫療都將會是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