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明日大嶼填海1700公頃 環團憂致人豚爭路及撞豚意外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人工島,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但建屋背後,要犧牲了多少生態物種?
有環團表示,江豚的生境因大規模填海工程收窄,頻繁的海上交通增加江豚被撞的風險,引發「人豚爭路」,也影響海洋生物覓食,直言影響範圍一定不只局限於1,700公頃。

《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人工島。(資料圖片)

↓↓ 點擊睇圖.盤點施政報告2018重點政策 ↓↓

+10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副總監(海洋保育)李美華向《香港01》表示,填海面積一下子大幅增加至1,700公頃,有機會影響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出沒的江豚,不但令牠們的生境面積減少,繁忙的海上交通,引致「人豚爭路」,而膽小的江豚會受驚,也會增加被船撞的風險。

李美華擔心,填海工程令江豚生境面積減少,繁忙的海上交通也引致「人豚爭路」。(資料圖片)

李美華舉例說,過去港珠澳大橋興建150公頃的人工島, 三跑工程填海650公頃,在高峰期有逾百艘工程船出沒;如今明日大嶼計劃涉及的填海工程範圍飆升至1,700公頃,估計海上航道更繁忙,分分鐘高峰期高達500、600艘工程船,填海後也會影響附近水域的水流,令沉積物及污染物積聚,影響深遠。

她指交椅洲、喜靈洲及周公島天然海岸線有珊瑚群落,在10年前有環評指出當地有十多種珊瑚品種,而石鼓洲、交椅洲及周公島過去都有發現香港獨有而非常罕見的鮑氏雙足蜥,擔心填海工程大大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境。

WWF:環評信唔過!

雖然填海工程動工前先要通過環評,但李美華坦言「環評信唔過」,皆因環評只做過去一年的生態研究,而過去通過環評的港珠澳大橋及三跑工程在施工期間也有一系列緩解措施,但海豚數目依然急跌,認為政府應聘請具專業資格的獨立機構,如大學學者,進行3至5年的生態評估。

學者:沙泥底生物只能「等死」

此外,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也表示,計劃填海的海域有軟珊瑚棲息,也是本港罕見的海筆珊瑚棲息地,頻繁的海上交通也會影響生態及附近海域的水流。她指,寄居於沙泥底的海洋生物隨時在這大規模基建工程中「等死」,即使不是珍貴物種,但大量死亡影響生態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