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嶼幹線大塞車 申訴署揭四大原因引致 批運輸署行政失當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青嶼幹線在港珠澳大橋啟用後,將不再是唯一道路進出大嶼山,惟於去年8月21日首個實施雙向收費的工作天,卻出現大塞車。申訴專員公署收到2宗市民投訴後,今日(18日)公布有關全面調查,揭四大原因引致塞車,認為運輸署的應變計劃有明顯不足之處,包括車龍出現2小時始有臨時交通安排,未如理想;以及控制室職員即時早上7時已發現有堵塞跡象,但無權修訂臨時交通安排,要待有權的人員即總工程師到達現場開會後始啟動,包括改變水馬陣,耗時近兩小時。

青嶼幹線早前實施雙向收費,一度引起混亂。(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運輸署分析事故有四項主因導致大塞車,包收費廣場的水馬陣擺放得太闊及太長,路牌和指示未有擺放在更早的路段,沒足夠空間供使用人手收費通道的車輛輪候,及人手收費通道的處理時間比原先估計的為長。加上當日發現交通意外,加劇了堵塞;在人手方面,就指派駐控制室的人員無權即時修訂臨時交通安排,及相關運輸署與警務處人員於9時才抵達現場。

申訴署報告詳列當日事故時序,原來廣場控制室職員由7時起已發現堵塞跡象。惟至9時車龍已延伸至10公里。臨時交通安排至9時19分始調整臨時交通安排,包括縮小封路範圍及開放多條收費道。調查發現,運輸署預設的應變計劃不包括安排獲授權實施臨時交通安排的人員在首日當值,批評是行政缺失。

報告有三項建議,並獲運輸署接納,包括加強職員在同類臨時交通安排策略上的培訓,確保在實施的首個工作天,派駐有獲授權可啟動及執行同類的臨時交通安排的人員,並按情況考慮在應變措施中制訂「應變折返點」的安排。申訴專員劉燕卿認為運輸署思慮不周,行政措施失當更會影響機場人員出勤及旅客趕飛機等,影響香港形象。

運輸署承諾接納申訴專員公署的建議,並已相繼落實有關建議,包括向負責審批臨時交通安排的職員加強培訓,以及在實施新項目的臨時交通安排時,派遣有權力修訂交通安排的人員在場監督。

2017年8月21日青嶼幹線大塞車時發經過

時間 事件經過

早上約7時

運輸署於青嶼幹線收費廣場控制室的兩名當值職員,察覺出現約300米車龍,等候進入人手收費通道, 當時10條收費通道中,開啟了6 條。
早上7時18分 收費廣場往機場方向的車龍已延至青馬大橋馬灣橋塔(車龍長約2.8公里),期間協調中心發新聞稿通知市民最新交通情況。但兩名職員未獲授權採取應變措施,及至8時05分署方才正式要求相關人員開會。
 
早上8時05分 運輸署要求警方、青馬營辦商、機電署、路政署等前往大嶼山收費廣場, 商討對交通改善方案。
 
早上8時44分 運輸署開放收費廣場( 機場方向) 最左側的人手收費通道( 第A20 號,原為緊急車輛通道) 供駕駛者使用, 但只能有限度地疏導車流。
早上約9時 運輸署與警方的負責人員到達現場舉行會議和指揮。
 
早上9時19分 輸署決定開始調整臨時交通安排, 包括縮小封路範圍和盡快開放更多的收費通道。
早上9時48分 關閉第A20 號通道。
 
早上10時26分 加開一條近中間行車線的人手收費通道( 第A13 號) 以疏導交通。
 
下午4時30分 開放多一條人手收費通道。

資料來源:申訴專員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