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醫院】兩代「八十後」醫生對談:觀塘病人窮得來 會感激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時日太快,觀塘基督教聯合醫院建成近半世紀,支撐了幾代居民的健康。《香港01》邀得聯合醫院兩代醫生,透過1980年代行醫、「八十後」出生的年輕醫生的視角,細訴這些年來觀塘區醫療服務、社區面貌的變幻時。
醫生們都說,現時診症依舊忙碌,但着眼點早已轉變,科技進步,醫生診症不再主力靠臨床,而是早在急症室層面已火速安排檢查、派藥。醫患關係或在忙碌之間悄然磨蝕,以前醫生做手術叫病人家屬「簽個名」便成,如今難免要多花唇舌解釋。有醫生打趣說,以往觀塘病人窮得來,會感激(thankful)。時代變遷,也許不變的是溝通信任必須建立。
【聯合醫院成立45周年,與《香港01》合作推出系列報道。本篇為系列之三】

左起:聯合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劉飛龍、急症室駐院醫生鄺葆賢、外科副顧問醫生廖思維、深切治療部高級醫生潘逸陞。(梁鵬威攝)

八十年代行醫 VS 「八十後」出生醫生(點擊查看小檔案)

觀塘區是第一代新市鎮,又稱為衞星城市,由木屋區蛻變成公共屋邨林立的社區。如今觀塘不少地方重建,屹立區內45年的聯合醫院擴建工程亦正如火如荼。聯合醫院前身是補助醫院,在1991年醫院管理局成立後才納入公立醫院架構,現有1 ,403張病床,當完成擴建會增加至1,960張病床。

鄺葆賢表示,觀塘區內人口老化,病症較以前複雜,急症室服務壓力較以前大。(梁鵬威攝)

急症室晚上最忙碌​ 有病人不耐煩踢門​

在聯合急症室已7個年頭,鄺葆賢說,這區近年有多條新屋邨落成,但因為沒有私家醫院,居民患病,不假思索肯定是到聯合求醫,「晚上有事都係call白車入嚟。」

因受擴建工程影響而關閉部分醫院設施,加上區內人口老化,病症較以前複雜,急症室服務壓力可想而知,她說:「初來聯合時,7、8月因暑假、市民外遊,(工作量)會舒服少少,但現在已無分別。」安排病人上病房都需要策略,部門之間互相協助,「醫生好努力,讓病床流轉,每日玩俄羅斯方塊咁砌啲床。」

急症室經常擠滿病人,有病人理解,亦有病人心急。晚上的急症室尤其忙碌,倘接收到病危人士,幾乎所有醫護都衝去急救房搶救,次緊急病人難免等候較長,有些病人會不耐煩,「試過有人拍門、踢門」,前線同事便要處理及解釋。

病人多、醫生少 醫患溝通被「慳咗」

縱橫聯合36年的劉飛龍,更感慨:「病人整體上係好感激(thankful),以前觀塘區啲婆仔(病人),窮得來,幫到佢係好開心,唔係老奉咁。」他笑言,以前見到某些人明顯只想索取病假紙,醫生會直接拒絕,「甚至有護士守住門口,說你啲病唔急,出面等。」

時移世易,現時病人的要求高,多了投訴,而醫生難免會多安排檢查,「做啲保護自己的事」,診症速度也變慢。劉說:「以前冇咁多檢查,一個醫生夜晚可睇百幾二百個症,全日得8、9個醫生,每人睇100個症。」今日不能同日而語,冬季流感高峰一天錄得約400求診人次,但診症程序繁多,一點亦不輕鬆。當遇到嚴重病人來到,醫生已需要快速安排檢驗、注射抗生素,甚或未待病人轉送病房已派藥。

醫患關係在漫長輪候時間中悄悄撕裂,問題核心也許是溝通、信任。劉飛龍指出,舊日雖然診症效率高,但溝通亦多,現時醫生需要在電腦輸入資料,問症缺乏交流,病人難免有怨言「你都冇望我,點知我如何」,他坦言在病人多、醫生少的困局,溝通時間是率先被「慳咗」。

行醫10年的廖思維,訴說年輕醫生爭取信任的重要。他負責小兒外科手術,初時與家長解釋手術詳情,「佢會望一望我,咁後生嘅你,係咪你做手術?」他坦言當講解清晰、謹慎,而手術效果理想,日後商討治療方案就順利很多。惟近年出現懷疑手術延誤的兒童膽管閉塞等個案,他指醫生壓力隨之增加,但不論早做或遲做手術,都可能面對家屬挑戰,現實也許等候一、兩小時入手術室已是最快,但家屬未必理解手術室的繁忙。被問到醫患關係是否惡化,他謂難以評價,稱「要做好啲自己」。

多溝通總是好事 助喪親者走出陰霾

潘逸陞曾涉足內科、微生物科及ICU部門,其中在聯合也有廿年。他說80年代時為病人做手術很簡單,跟病人或家屬講「簽個名話做手術就得」,直言現今醫患信任減少,「係多咗唇舌,多好多時間同家人溝通,才攞到信任。」他指出醫院收的投訴信少,讚揚感謝信較多,惟他笑言好事少出門:「通常唔好嘅嘢會流傳(互聯網)。」時代已變,潘醫生強調,與病人家屬多溝通總是好事,「如果資訊清晣透明,佢死咗屋企人,從陰霾走出來會容易走好多。否則佢帶着憤恨幾十年都走唔出來。」

與病人家屬多溝通總是好事,「如果資訊清晣透明,佢死咗屋企人,從陰霾走出來會容易走好多。否則佢帶着憤恨幾十年都走唔出來。」
聯合醫院深切治療部高級醫生潘逸陞

醫院收症數目可封頂?

以前的聯合醫院病房沒有冷氣,醫護人員都穿短袖衫,反映八十年代的印記。(聯合醫院提供)

劉飛龍表示,往日聯合醫院是補助醫院緣故,員工福利待遇較政府醫院差,職員流轉低,但同時醫護關係好。正因為人手少,當病床爆滿,可以將病人轉往伊利沙伯醫院。上了年紀的市民或對伊院病房帆布床的擠逼情況記憶猶新,聯合醫院卻非不斷「加床」。

劉飛龍憶述,80年代聯合只有P座,主要有成人男女病房各一間,以及一間青少年病房。成人病房最多由40張病床加10張帆布床,「不會加到廁所出入口。」倘病人並非太嚴重,便可能轉送伊院。當時醫院除了醫生房、殮房及手術室,病房都沒有裝設冷氣。醫生穿短袖白袍、其他醫護人員都穿短袖衫,反映八十年代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