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年棄17億飲品容器 料2030年增至20億 團體冀7年後回收九成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一次性飲品為生活帶來方便,但背後卻付出不可彌補的環境代價。有團體調查發現,港人於去年消耗逾21億個一次性飲品容器,如膠樽、紙包飲品盒、鋁罐和玻璃,當中有17億個直送堆填區。按此推算,料2030年將增至20億個。有本地飲品生產商與非政府組織共同成立一次性包裝工作小組(下稱「小組」),冀自願性從源頭減廢及回收兩大層面出發,於2025年達至七至九成回收目標。

本地飲品生產商與非政府組織共同成立一次性包裝工作小組,訂下2025年提升回收率七至九成的目標。(李澤彤攝)

小組委託德勤咨詢(香港)有限公司聯同Cistri Limited 進行研究,發現港人於2017年消耗逾21億個非酒精飲品包裝,平均每日消耗近580萬個,當中最多是飲用水(36%)、有汽飲品(16%)和果汁(15%),其餘為運動和能量飲品、即飲咖啡和濃縮果汁。當中八成,即17億個會棄於堆填區。若按目前回收及消費習慣等因素推算,2030年的棄置量料增至20億個。

小組發言人兼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認為增加水機可減少對樽裝水的依賴。(李澤彤攝)

研究有兩個減廢方向,分別為禁售低回收價值的樽裝飲品及加強本地回收。經考慮環境、社會和經濟等因素後,終選擇後者。小組訂下2025年回收率達七至九成的目標,冀從源頭減廢和兩大方面入手,如在交通工具點、店舖、社區中心和非政府設施增加飲水機,以及飲品逆向售賣機,前者可減少使用一次性包裝飲品,後者則可透過金錢誘因增加回收量。

過去經驗指提供經濟誘因有效減廢

小組發言人兼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指出,七至九成的回收目標是小組成員一致認同,由於各持份者擁有的資源不一,減廢措施亦有不同。例如太古可口可樂計劃於2019年底前,於本港增設約300部加水站、維他奶則試在大專院校及中學安裝逆向回收機。劉祉鋒指,從過往經驗可見,提供經濟誘因是較有效的減廢方法,逆向回收機所提供的金錢回贈可低至每個2毫,或如外國般一元,實際回贈金額留待社會討論。

本地飲品生產商與非政府組織共同成立一次性包裝工作小組,訂下2025年提升回收率七至九成的目標。(李澤彤攝)

香港飲品製造商會副主席劉盛雪承認,回收率七至九成的目標是取進,但相信業界共同努力可達到目標。劉祉鋒補充,小組會要求成員每年提交報告,監察減廢進度。

環保署就指,政府歡迎由跨界別持份者組成的「一次性飲品包裝工作小組」,就減少各種一次性飲品包裝進行研究並提出建議。小組所提出的建議,不少與政府的工作方向一致,例如推行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政府將會與工作小組繼續保持溝通,共同推動減少飲品包裝的消耗和促進資源回收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