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裝水成一次性飲品大戶 報告曾研禁售 惟不敵社經因素放棄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港人去年消耗超過21億個一次包裝飲品,當中三成六為飲用水,是「大戶」;若按飲品包裝分類,膠樽飲品佔最多,達65%。由飲品生產商及非政府組織聯合組成的一次性飲品包裝工作小組,曾研究禁售膠樽及紙包飲品,惟因其物料價值不足以支持回收,即使對環境有益,亦只好放棄,改為增加回收配套,包括用引入現金回贈方式。

港人每年消耗超過21億個一次包裝飲品,當中三成六為飲用水。(資料圖片/陳蕾蕾攝)

小組委託德勤咨詢(香港)有限公司聯同Cistri Limited 進行研究,港人於2017年消耗超過21億個一次包裝飲品,依次為飲用水(36%)、有汽飲品(16%)和果汁(15%),其餘為運動和能量飲品、即飲咖啡和濃縮果汁。

研究其中一個建議是香港全面禁售膠樽及紙包飲品,因為其物料價值不足以支持回收,而且本地缺乏可再造設施。另一建議‧,則為增加本地回收配套,包括透過設有按金退還制度的生產者責任制。

從經濟層面看 若禁售會增加多方成本

德勤咨詢(香港)風險咨詢總監翁介中指,若從經濟層面而言,禁售會增加多方成本。例如飲品分銷商及回收商,會因飲品包裝物料變得單一而減少業務,生產商及零售商因為轉用新的包裝物料或新的售賣方法而要增加投資,例如飲品售賣機。相反,進口商可以填補市場的空缺而獲利。而廢物出口商和回收商所收集到的物料亦會增加。

市民認為密封飲品較衞生

社會方面,禁售會令市面飲品包裝變得單一,對售價或有負面影響。翁介中又指,市民普遍認為密封包裝飲品比自備水樽及飲水機取水較衞生,若禁售會影響公眾觀感。反之,若選擇增加回收配套,社會會更樂意參與回收。至於環境方面,雖然兩個方案同樣會減少浪費,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但禁售是從源頭出發,減少包裝會對環境有較大碑益。而增加回收設施或會帶來視覺和噪音負面影響。比較三大範疇後,只有環境方面小勝,禁售方案變得不可取。

小組發言人兼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認為增加水機可減少對樽裝水的依賴。(李澤彤攝)

劉祉鋒宜探討禁售以外如何避免生產

小組成員兼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承認,源頭禁售是減廢最理想方法,但本港的情況不可能禁售。因此,需現實地從探討禁售以外可如何避免生產,例如加裝飲水機或收費斟飲服務,同樣可鼓勵市民自備水樽,減少對樽裝飲品的依賴。

一直關注膠樽水議題的手機應用程式App「Water for free撲水」創辦人彭凱恩就建議,政府盡快推行生產者責任制,包括要求飲品商每年回收一定數目的飲品容器,否則就要繳交稅項或罰款。若要禁售,應禁止售賣非由回收塑膠 Rpet包裝的飲品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