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也講大數據 中大研究中西醫結合成效

撰文:黃卓然
出版:更新:
中醫學治病方法變化多,難以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證明治療效果。中大以多發性硬化症為對象,研究中西合璧治療效果。(Getty Images )

中醫學欠科學化?長久以來,醫學的科學研究會以對照組實驗驗證。以研究藥物效用為例,簡單來說,實驗會把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服藥,一組服安慰劑或沒有服藥,然後比較兩組參加者的病情變化,驗證藥物的成效。

 

不過,中醫藥的藥方或治療方法往往多變,同一病症亦因應不同病人的體質有不同治療,因此進行對照組實驗有困難。為了科學化驗證中醫藥成效,中大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胡志遠表示,正研究以大數據(Big Data)的運算方法,利用不同國家數據庫及臨床研究,驗證中西醫結合的成效,希望為中西醫合作開闢另一種標準,打響頭炮的研究對象是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估計全球有250萬名患者。患者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的神經系統至發炎,令神經訊號傳送出錯,甚至停止。視乎病人大腦或脊髓受影響區域,病人或出現視力模糊、認知障礙、失去平衡力、口齒不清、四肢麻痺等病徵,嚴重會癱瘓。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劉玉麟指,多發性硬化症多數在年輕時病發,現時本港治療此症的西藥,大概有10種,包括干擾素、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各有不同副作用。

胡志遠(右一)指,期望大數據可以為中西醫結合成效建立新標準。(左起:中大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鍾志豪、研究所副醫務主管劉玉麟、病人Don、病人Gary、研究所副中醫服務主管張海藝、研究所名譽訪問教授梁頌名、及研究所主任胡志遠)

註冊中醫師張海藝就從中醫角度分析多發性硬化症,初期發病的症狀多見下肢突然乏力、頭暈、失眠,中醫認為是腎陰虛症狀,以養腎陰、清熱降火的中藥治療。

 

中西合璧治多發性硬化症

 

直至病情穩定期,症狀為疲倦、精神差。中醫認為是氣虛症狀,需要大補元氣。至久病時症狀多見下肢乏力甚至癱瘓,中醫認為是腎陽虛症狀,治療方法會補賢陽、益腦髓。他表示,中大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過去除用西藥外,更曾以中藥及針灸治療約20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治療,在紓緩痺症、恢復活動能力等方面,都見成效。

 

劉玉麟指,中大決定推出全港首個此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先導計劃,邀請100名患者參與為期8星期的中西醫治療,有系統地研究中西醫結合的成效。他指,有關計劃亦是大數據分析的頭炮,研究員已接觸海外及國內十多間大學,期望利用大量相關數據,配合電腦技術人員,分析有關療法是否有成效。胡志遠說,有關概念是Big Data的概念,期望透過Big Data的運算,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科學標準。他相信,縱使大部分中醫療法無法進行傳統的對照組實驗驗證,但「捉到老鼠既就係好貓」,期望有關標準可以獲得肯定,令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療法可以走出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