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智障跑手結伴奔跑六載 伴跑員冀社會邁向共融

撰文:羅嘉凝
出版:更新:

如果人生是一場賽事,智障人士自出娘胎,彷彿已落入一條異於常人的跑道。
身為跑手的韋德嫻(Iris),6年前成為智障人士區家良的伴跑員,由開始時認為智障人士是「受保護動物」,後來漸發現他們與常人無異。有人嫌棄智障人士跑得慢,甚至揶揄「傻嘅都跑步」,韋德嫻希望身體力行,令社會一步步邁向共融。
攝影:黃寶瑩

甫到運動場,家良即時拔足狂奔,Iris即時陪跑。

韋德嫻與家良排排坐受訪,其實是韋德嫻一味講,家良在旁眼望望,間中插嘴講聲「鍾意」、「跑」,直至移步至運動場拍攝,家良突然變得生猛,又單眼又畀「V」字手勢,韋德嫻說「呢個先係家良」,細問之下,一臉「童顏」的家良,原已年屆46。

跳舞破冰

家良屬中度智障,患有唐氏綜合症,現居位於黃竹坑的弱智人士宿舍,母親已逝,父親年邁,兩位兄長不時前來探望,假日接他短暫回家;韋德嫻則是學校圖書館職員,亦是馬拉松跑手,家住天水圍,閒時在屯門練跑。6年前相遇,始於社工鼓勵家良跑步,韋德嫻成為他的伴跑員。

2011年,兩人首次參加三公里賽事,家良全程不發一言,至完成賽事,等穿梭巴士時,家良突然興起教她跳舞,韋德嫻覺得「好有趣」,暗自決定往後亦要做他的伴跑員。但家良寡言,韋德嫻要經常留意他的眉頭眼額,「佢成日會打眼色」,韋德嫻邊跑邊對家良說「前面有嘢食」、「去前面有水飲」、「快啲追佢」,不斷拋出短期目標,鼓勵他跑下去。

透過跑步,義工劉竺文(左)和韋德嫻(右)走進區家良(中)的世界。

被標籤的「受保護動物」

韋德嫻則堅持每年陪家良跑步,她曾身體不適,幾近需要動手術,幸有驚無險,得以順利參賽。參賽的軼事亦不少,有次他倆跑步時,家良突然大叫「哥」,原來家良哥哥在道旁幫他拍照,「佢好少跑跑下講嘢,嗰年佢好開心」;2014年時,歌手梁漢文主持起步禮後,即興加入跑步隊伍,家良與韋德嫻全程跑在梁漢文旁邊。

「每年同家良跑一次比賽,我覺得好有意義,好體現到共融。」她笑言,日常社區與智障人士接觸機會不多,以前認為他們很需要受到保護,後來發現他們與常人無異,她更積極介紹身邊人當伴跑員,「大家都生活喺同一個社會,點解要標籤人?佢哋其實無咩咁特別,只係同你有唔同。」

最後一名 最大掌聲

「奔向共融──香港賽馬會特殊馬拉松」於2011年起舉辦,跑手和伴跑員由1,000名,至今年已升至3,800人,參加者年齡由12歲至71歲不等。東華三院賽馬會展翔日間活動中心暨宿舍主任王介君指,有智障跑手不足11分鐘跑畢全程,但部分智障人士專注力弱、情緒起伏大,需兩名伴跑員陪伴,亦有部分甚至「唔肯行」,伴跑員要出動香蕉等食物作餌。

每年賽道上不乏感人場面,她指出2013那年,有不良於行的智障跑手,在多名伴跑員陪伴之下衝過終點,同時獲得全場鼓掌,「每年跑最尾的人,會得到最大鼓勵」。她認為,賽事並不着重輸贏,旨在鼓勵智障人士多做運動,因為智障人士自離開校園後,往往會到工場坐着工作,卻鮮有機會做運動,容易導致下半身肥胖。

大家都生活喺同一個社會,點解要標籤人?佢哋其實無咩咁特別,只係同你有唔同。
伴跑員Iris

社區鮮有運動設施

高級執業物理治療師李嘉文表示,不少智障人士的家長會以食物,作為穩定子女情緒的工具,加上智障人士少有機會做運動,以致容易肥胖,心肺功能減弱,增加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風險,但部分過度活躍症智障人士,做運動消耗精力,情緒會較易穩定下來。

而智障人士做運動,他指出需要配合適當器材以及運動計劃,部分適合在水療池打水球、游泳,先提升肌肉力量,繼而踢沙包、踏健身單車、做平衡訓練,亦可跑步、用划艇機訓練下肢肌肉。但他指出,社會忽略智障人士亦須做運動,社區甚少提供合適的器材和場地,例如公眾游泳池的下水位置,多設有樓梯或垂直梯,智障人士難以獨自上落。

每年均有一大班義工及伴跑員出動打氣,勉勵智障跑手完成賽事。(受訪者提供)

弱障人士做運動遭歧視

義工劉竺文與一班朋友,隔周帶智障人士跑步,嘗試帶他們走入社區。劉竺文表示,帶智障人士做運動時屢受歧視,有次一行人到銅鑼灣運動場跑步時,曾被人「藐」,她曾向跑會尋求義工幫忙,卻換來對方一句「傻嘅都跑?」

東華三院賽馬會展誠日間活動中心暨宿舍主任蕭俊文補充,渣打馬拉松賽事項目的路程太長,對智障人士有一定難度,而政府援助智障人士,側重批資源予工場,少有關顧到智障人士的運動需要,因此開辦「東華三院愛融樂長跑會」填補服務空缺,智障人士於做運動後,情緒明顯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