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係世界變?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真係世界變」是九十年代香港人掛在口邊的口頭禪。過去兩年因為疫情,很多事都變了,一直在辨公室工作的打工仔在疫情嚴重時開始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開會地點也由會議室變為視像軟件,同事彷彿變成「網友」。而改變通常是連鎖性的,以零售業為例,疫情影響下銷售由實體店轉到互聯網,亦連帶改變了人力資源政策(裁員減薪)與租務市場(租金下跌)。
撰文︰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鍾健禮醫生

在公營機構做行政工作,也感受到行政運作模式、以至企業管治文化近年出現的微妙變化。過去公營機構在討論及落實新政策時,「管治」(Governance)是文件中最常出現的章節,推出政策前必須要釐清管治及執行架構,由那個部門作決策、每個部門負責的部份、向誰報告要列明,權責分工要清晰定義,講的是「過程」。

公營醫療體系在疫情期間面對嚴峻的挑戰,第二波及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面對確診個案短時間飆升,要妥善應對反應必須要快,很多政策今天決定,數天後便要落實。在亞博館設立社區隔離設施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當中涉及人手安排、電腦系統、感染控制及行政運作等,各聯網及總部各部門同事齊心合力,終於在短時間內投入服務。

市民對公營醫療是有期望的,以市民的角度出發他們需要的是「結果」︰新服務究竟何時推出?輪候時間的問題究竟何時解決?不難發現近年的會議文件、簡報都總會出現「路線圖」及「時間表」。「路線圖」要列出詳細的執行順序、而「時間表」則要列出每個過程的完成日期,以及完成目標的時間。與過去重視「過程」的文化不同,現在要的是「結果」。「路線圖」及「時間表」背後的潛台詞,其實就是「幾時交貨」四個大字。

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問題。

要變,是必然的事,因為所有事都在高速改變。香港人口老化速度快,政府統計處發布的《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20年後65歲以的人口將會增加一倍、同時出生率亦大幅下降;醫療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人工智能已普及至各醫療服務環節。今時今日「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只顧「過程」可能令政策成了明日黃花,反之太重視「結果」的政策往往會欠缺周詳,找出兩者的平衡點便是功力所在。

另外,漠視後果的快時尚(Fast Fashion)已成過去,社會需要的是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除了政策本身「過程」與「結果」間的平衡外,政策與政策間的互動及串連亦重要,社會需要的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斷式政策,而是可持續發展的長期醫療發展方案。

香港需有可持續發展的長期醫療發展方案。

舉個例子,現時65歲或以上長者為公立醫院主要服務使用者,如能配合政府加強基層健康教育的政策,讓長者及早進行檢查掌握自己身體狀況管理好健康,便可以在源頭「截上游」減少入院機會。另外,以日間醫療中心、家庭醫學、普通科門診診所及地區健康中心處理部分較輕微病症,亦有助縮短長者專科門診診所輪候時間。

世界不斷在變,如果我們不變,結果就只會被淘汰,Sad,but true。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四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