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視之死】IP遍地開花 香港何去何從?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香港電視一度憑武俠小說改編劇風靡全球華人,可惜當原創劇本不濟之時,坊間亦缺乏可堪改編的素材,從此自家劇集為觀眾所唾棄,大舉轉往中、美、日、韓的影視節目。
近年大陸、韓國影視圈都掀起一股IP熱潮,網絡文學和漫畫成為改編電視劇的創作素材,不但令電視業百花齊放,也反映了當地文化軟實力。

近年內地IP劇熱潮屢創高峰,2011年首播的《步步驚心》更紅遍中、港、台兩岸三地。

所謂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稱,意指現有版權物,包括各種網絡文學、實體印刷文學、漫畫、影視作品版權等。不少影視製作公司及電視台都會大手購入這些版權物的改編拍攝權,並利用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帶起收視和話題性。

Netflix的漫畫戰略

這種模式在日本和美國這兩大漫畫工業強國流行已久。不過,美國多年來漫畫改編作品較集中於電影,例如《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等漫威(Marvel)和DC漫畫系列,而電視界則素來憑強大的原創劇本,例如《廣告狂人》(Mad Men)、《絕命毒師》(Breaking Bad)、《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等建立觀眾圈。即使近年出產過《毒梟》(Narcos)、《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等原創劇集而聞名的Netflix,也不會小瞧IP的成功,如2013年便從漫威(Marvel)購入版權,改編《夜魔俠》(Daredevil)、《鐵拳俠》(Iron Fist)等劇集,令其節目內容更為多元豐富。此外,Netflix還購入韓國網漫《Love Alarm》、日本漫畫《深夜食堂》、芥川獎得獎小說《花火》的版權開拍劇集,試圖以改編當地的人氣作品打入當地市場。

日本漫畫、小說持續展現軟實力

長期在亞洲熱門的日劇,一方面有賴於領先全球的動漫產業,由1990年代的《GTO》、《庶務二課》,到2000年代的《花樣男子》、《交響情人夢》,以至近期的《朝5晚9》、《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改編日劇一直在亞洲熱播。另一方面,小說也是漫畫以外的常用日劇改編素材,尤其是推理和職場題材,像東野圭吾的《伽利略》系列和池井戶潤的《半澤直樹》,抑或「本土」味濃厚的小說改編劇集如晨間劇和大河劇,都成功結合文學、歷史、文化觀光,不約而同展現強大的軟實力。

內地IP劇早於2010年起突圍而出,當中《瑯琊榜》(上圖)、《步步驚心》及《𦍋月傳》更被一眾網民奉為神劇。

中國網絡文學龐大產業鏈

至於近年中國影視IP熱潮,卻非來自深厚的歷史文化,倒與網絡文學有關。1997年在上海成立的「榕樹下」是中國網絡文學最具影響力的網站,據2001年《數字財富》第15期報道,截至2001年9月榕樹下註冊用戶100萬,日均投稿量5,000篇,日均頁讀數達550萬,存稿逾65萬篇。至2003年起開始出現付費閱讀的商業模式,當中以「起點中文網」為首,被上海盛大網路公司收購及被騰訊收購納入閱文集團後,迅速成長,現為中國最大的網絡文學平台之一。

電子商務與閱讀風氣正開拓出超乎想像的IP產業鏈。2015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巨頭如百度、騰訊、阿里先後成立了網絡文學部門,一方面希望在IP產業上游佔一席位以保持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統合了散落的網絡文學資源,令讀者更方便地尋找和閱讀。據《人民日報》3月29日報道,中國共有7.31億網民,當中網絡文學用戶達3.33億,佔網民總數45.6%,而手機網絡文學用戶有3.04億;數百家文學網站日更新總字數可達2億漢字,文學網頁日均瀏覽量超過15億次,2016年中國的網絡文學市場產值破5,000億元人民幣。僅是上述的閱文集團,每天就有400萬作者上傳原創作品,網絡小說存量達千萬部。網絡小說市場龐大,不乏好故事,2010年的《步步驚心》和2011年的《後宮甄嬛傳》正是IP劇早期的成功例子。之後《花千骨》、《瑯琊榜》、《羋月傳》、《盜墓筆記》等都是近年改編自網絡小說的高收視劇由是而生;劇集拍畢,IP亦可開發手遊,成為一條完整而規模龐大的娛樂產業鏈。

韓國Webtoon異軍突起

韓國近年影視發展迅速,不論劇集還是綜藝,很大程度由於製作團隊的精心製作,例如早前劇集《鬼怪—孤單又燦爛的神》在亞洲大熱,綜藝節目如《Running Man》、《蒙面歌手》等,IP均被多間中國電視台購買版權製作自家版本。而近年韓劇更開始了一股網漫(Webtoon)改編劇集的現象——所謂Webtoon,由Website和Cartoon而來。1990年代末,韓國印刷漫畫因經濟衰退而萎縮,但是在政府文化政策的支持下,例如1999年的《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和2012年的《漫畫振興法》,以及成立相關機構如韓國漫畫影像振興院(Korea Manhwa Contents Agency,KOMACON),韓國漫畫經由網絡再次興起,網絡漫畫家上傳作品的平台日益成熟。這種OTT模式令漫畫題材愈趨多元,隨着手機及網絡進步,一方面像Naver在旗下的通訊軟件Line推出Line Webtoon,專攻移動端;另一方面,有別於網絡上看到的日本及美國漫畫,韓國網漫採取上下滾動,毋須翻頁,亦無框線,近來甚至開發出聲畫效果,大大提升閱讀體驗,令網漫流行。據首爾科技智庫Digieco指出,2015年南韓網漫及周邊商品市值約4,200億韓圜,並預計2018年將突破8,800億韓圜,可預期南韓網漫對其影視產業發展影響日重。

ViuTV播放的《瑪嘉烈與大衛》系列可說是近年少見、質素不俗的本地IP劇。(黃永俊攝)

香港IP人才何在?

反觀香港,影視產業風光一時,原創劇本固然強大,例如《大地恩情》、《大時代》、《創世紀》等,但也有部分有賴於武俠小說改編。金庸自1955年起於《新晚報》連載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同期亦有梁羽生,加上古龍1960年代起開始在香港連載,自此香港掀起了以三人為首的武俠小說風潮,成為大眾流行娛樂,也是電視台劇本的來源。

這些武俠小說改編劇集,令多位參演的香港演員紅遍中港台,多年來經歷過兩岸三地多次改編翻拍,香港的改編版本至今仍為劇迷一致公認的經典,不過2000年代初開始就無以為繼,除金庸以外香港可改編的IP有限。香港缺乏IP,正是香港政府長期以來的文化及教育政策失敗的寫照,最直接的結果便是香港在各個文化創意產業青黃不接。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在如此窘境下,香港坊間近年正積極發展新的IP模式,譬如《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壹獄壹世界》等,電視劇則有Viu TV改編自本地網絡小說家南方舞廳的《瑪嘉烈與大衛》系列和《三一如三》,頗受本地80、90後觀眾歡迎。

拍攝本土小品沒有問題,只是各地IP產業的發展模式正提醒我們,好的節目內容可以是跨語言、跨地域的,電影《七月與安生》是去年成功例子,由香港導演曾國祥執導,陳可辛監製,改編自大陸同名網絡小說,結果在中港台贏盡口碑和獎項。港劇在購入他方IP翻拍之外,又可否多走一步,培訓人才寫出那些蜚聲國際的劇本?

更多相關文章,請看香港電視產業專題。專題同時刊載於4月3日出版的《香港01》周報第54期,敬請讀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