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學生創意大爆發! 研發「蟾蜍」地震探測器

撰文:蔡翠嫻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氣象學會主辦的「地震探測器設計比賽」,450名中小學生參與,當中以鄭榮之中學的學生研發出「井上之蟾蜍」奪冠,該作品可感應東南西北方的震動,再分析及紀錄其震動幅度。有中學生在參加科研比賽後表示,參賽過程中與其他隊伍互相交流,未來亦冀繼續在科研方面發展。

作品外觀是一個蟾蜍,參考古代的候風地動儀設計。(江智騫攝)

獲得高級組冠軍的宣道會鄭榮之中學,5個組員都是修讀理科和電腦科,過往也曾參加類似的科研比賽。他們的作品設計是一隻「井上之蟾蜍」,參考了古代的候風地動儀經常以蟾蜍作裝飾,同學們發揮創意,直接設計出蟾蜍外型的地震探測器。儀器內設4個感應器,感應四周震動,透過電腦程式紀錄地震方向和每0.1秒的數值變化。整個作品成本不過200元,電腦程式也由組員編寫。

研發過程「有血有淚」

伍同學表示,自參賽以來,過去兩個月時常見面商討、制作,最近兩星期更每日留校至7點多、學校關門才離開,直至昨晚組員仍在不停測試和改良作品,但今早8時半有一個感應器出錯,差點「嚇死」,因十分擔心過去兩個的努力會付諸流水,組員更在「搶修」時太心急,不慎刮傷手,笑言整個參賽過程可說是「有血有淚」,幸而最終在展覽開始前成功修復。

馬同學(右二)認為,在比賽過程中與其他隊伍交流,又得到評判的意見,經驗難得。(江智騫攝)

負責編寫程式的組員馬同學認為,參賽對日常學習有輕微影響,但能在參賽過程中能與其他參賽隊伍互相交流,笑稱經常「打探」其他組設計理念和工作進度,但大家都十分樂意分享,加上評判個對其設計提出的問題和意見,令他們覺得經驗難得。

望日後投身科研或工程界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這是書本學不到的知識,寧可再花時間學習,也不願錯過這次經驗,又指今次比賽最大的得著是認識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別是可認識組員,大家由不相識變成每日見面,因為有科研這個共同話題和目標,整個商討和制作過程都很融洽。他們又指,將來會繼續參加類似活動,也會在大學選讀科研或工程系,繼續在這方面發展。

+2

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黎守德認為,科研活動在於培訓年輕人的創意、勇於嘗試及不怕失敗精神,對他們將來從事各行業都有用。他又指對港大取消天文系、數學及物理學主修感到可惜,大學科目愈多元化愈好,但天文台會繼續舉辦不同科研活動,及嘗試和不同學校合作,鼓勵學生培養探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