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橋底鞋匠蝕本補鞋幫基層:讓人知道鞋爛了可以補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當客人很珍惜這雙鞋,我會想盡辦法醫好它,蝕本也沒關係。」入行廿七年的補鞋匠蘇永權,救鞋無數,有的鞋面穿洞、有的鞋底碎爛,甚至被狗咬過。每對鞋,對蘇永權來說都是一塊瑰寶,即使是再普通的一對白飯魚,只要有客人想穿著它行山,他亦不惜花時間研究方法修補、改良,最後成功改裝一對行山鞋;有時他也會不計較為基層平價補鞋,為的是鼓勵別人不要將鞋隨便棄至堆填區:「只希望大家知道鞋爛了是可以補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蘇永權的父親蘇暖已在荔枝角灣沙灘旁替人補鞋,後來被逼遷至舊荔枝角街市經營,由於環境不佳,最終在美孚新邨的一個天橋底租下小小舖位。(鄭子峰攝)
+3

走上美孚行人天橋,隱約會聽到樓梯下傳出的「叮叮...咚咚...」聲響,這是一間陪伴港人逾半世紀的「根記補鞋」。白底紅字的招牌,50呎的舖面,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除一張工作枱和三張櫈外,補鞋工具和材料、待修皮鞋、運動鞋、高爭鞋等,井井有條地堆在每一個角落。老闆蘇永權子承父業,與太太每天朝九晚七埋首於鞋堆中。蘇指,平均每日最多可修補30雙鞋,「簡單(修補)約5至10分鐘即可,如打鞋碼;複雜就要花上半日或以上時間才做好,再難的就要花上1、2個月思考如何修補。」

蘇永權指,若限量版鞋,或補鞋價錢低於該鞋原價的一半,鞋主人才會考慮補鞋。(鄭子峰攝)

鞋被狗咬爛 修補後如新一樣

店舖內每一種工具均整齊放置,而待補的鞋則按「病症」排好,它們多以甩底、鞋爭磨損、爛鞋帶居多,也有鞋底質料老化要「器官移植」。有跑鞋因擺放數年未穿氧化變壞,鞋底夾心分開三層,他說:「中間有物料已遺失,要如考古般重塑,且保留原形。但傳統手藝只用錘子,難以修補,現時配合新技術,用壓底機貼合即可。」他也見過被狗咬爛的鞋,「狗好得意,多數咬鞋爭和鞋舌,要用同類型皮遮住缺口,再縫線。」

面對補鞋材料貧乏問題,蘇永權要從內地、國外尋找合適用料,成本亦較過往貴約一倍。幸好偶有搬屋人士將無用的鞋送至店舖作「器官捐贈」:「好多材料很難找,就靠那些鞋拆下的配件,如各式鞋釦等,儲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當白飯魚換上專業的行山鞋底,一圓鞋主人穿著白飯魚四處行山的夢想。(根記補鞋Facebook圖片)
+3

不過,時下青年人買鞋眾多,當舊鞋稍有損壞,寧願棄置後花錢買新,甚至不知可補鞋,蘇永權無奈說:「只要補回少少就可以重新穿很久,既節省數百元重新購買,又可減輕堆填區壓力。」

訪問當日,是補鞋舖休息日,但仍有客人來補鞋。他說,過往港人收入不多,中老年人士習慣節儉,對舊物尤為重感情,只要補鞋價錢低於原價買鞋的一半,多數會選擇修補。他又會向低收入者提供優惠價,曾有穿高低鞋的聾啞人士,因難找鞋匠打鞋碼,蘇永權便為他打好數個鞋碼,原本40元一對的鞋碼,最終只收10元一對。

「主診醫生」蘇永權負責對鞋子做「手術」,太太則負責縫補工作,夫妻二人多年來努力經營鞋舖。(鄭子峰攝)

工餘時間,蘇永權也會上網學習外國補鞋技術,他說除了膠鞋面老化掉落無法修補外,便沒有補不到的鞋。而每對「起死回生」的鞋子,若不說,旁人絲毫看不出它們曾動過「大手術」:「補鞋匠就像醫生和藝術工作者,救回生病的鞋子,修補後看不出痕跡。」他又會發揮創意,為普通的白飯魚換上專業行山鞋底,一圓鞋主穿著白飯魚行山的夢想。

補鞋之際,他也會憑蛛絲馬跡推斷鞋主職業,若鞋散發濃濃油味,主人應是廚房師傅;而皮鞋面滑溜且乾淨,鞋底卻磨得很薄,對方在寫字樓工作,且長時間踩地氈。

蘇永權自小跟父親學習補鞋,一直謹記父親教導,運用傳統手藝補鞋之餘,也會使用新技術。(鄭子峰攝)

在蘇永權眼中,傳統補鞋技術講求手藝精,但在時代變遷之下,補鞋業也要與時並進、精益求精,於是他開設Facebook專頁,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手藝。對於本港傳統補鞋業面臨後繼無人,他苦笑道,「畢竟這行不是乾淨環境下工作,長期聞鞋油味,也要考慮身體狀況。我不介意教人,但以後沒有人做也沒有辦法,只希望大家知道鞋爛了是可以補的。」

保養鞋貼士:
1. 天雨時,可塞報紙吸濕氣和固定鞋形;
2. 鞋發霉切忌用濕毛巾擦拭,應該消毒火酒擦拭、殺菌
3. 定期護理鞋,勿將鞋放在太陽底下照射,易導致鞋皮龜裂

對於本港傳統補鞋業面臨「後繼無人」,他苦笑:「無辦法,正如補衫,沒有人做就只能棄置,或者DIY。」(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