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發展電競產業 香港先要問自己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一連三天的第一屆「香港電競音樂節」在周日(8月6日)閉幕,今次活動教不少香港人都開了眼界,不但見識到打機如何昇華成一項專業的競技運動,更有人提倡視電競為一項新興產業,引入香港。只是,在觀看精彩奪目的電競運動賽事、 並盤算着電競產業是如何「錢途」無可限量的同時,要思考的根本問題是:香港憑什麼?

(資料圖片)

「衰仔,又掛住打機?」這句說話,相信不少父母都曾經說過,教訓子女不要沉迷電子遊戲,應將心思和時間放在課本上。但這種勤有功戲無益的傳統觀念、視電子遊戲為荼毒年輕人的洪水猛獸的想法,或許要有所改變了。

今次的香港電競音樂節讓香港人、尤其是一些思想較傳統的港人見識到,有時候打機不但並非無益,反而讓年輕人打出一片新天地。因為電子遊戲比賽已成為一門專業的競技賽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好手切磋比併, 例如今次賽事就有來自香港、澳門、台灣、內地、歐洲等地的多位精英選手獻技,紅磡香港體育館(紅館)的比賽現場更如其他體育大賽般要買票入場觀戰,比賽過程更設多國語言評述,估計全球會有1,600萬人經過互聯網收看。而且比賽中途更會加插多個韓國知名組合的音樂表演,令人想到美國NBA籃球賽中場休息期間的精彩表演節目一樣,電競運動並非一些人眼中的廢青玩意,而是集合專業競技與高質素娛樂於一身的大型盛事。

香港在發展電競運動方面已慢人一步,不少地區早在十多年前已開始舉辦電競賽事,甚至逐步發展成專業化電競聯賽,一些電競好手就如體育明星般名利齊收。而且,電競運動並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專利,部分人眼中思想守舊的中國內地,電競運動的發展已相當蓬勃,早在2004年已舉辦了中國電子競技運動會,國家體育總局更將電競正式列為官方認可的體育項目,而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更在今年4月宣布,接納將電競列為2022年的杭州亞運會比賽項目。相比之下,香港在電競運動方面的發展只算是在相當初步的階段而已。

(資料圖片)

不過相較於從運動項目的視角看待電競發展,對不少更加喜愛金錢遊戲的香港人來說,更重視的是電競產業的「錢途」,在喧鬧的電競比賽音響效果中,彷彿聽到金幣碰撞的叮噹聲響。這也難怪,因為最近香港的另一件「盛事」是香港股市展開了十年來最長的升浪,當中為恒生指數不斷增添上升動力的股王騰訊(0700),近年的發展重點之一正是電競以及相關遊戲產業,該公司剛公布的五年發展計劃,就提出要打造每年營收上千億元人民幣的龐大電競王國,成為內地電競市場的霸主。就算香港的股票投資者不認識電競,也肯定知道大力發展電競的騰訊,其股價是如何升勢如虹。

此外,長和系主席李嘉誠私人投資的電競配件生產商雷蛇(Razer),即將在香港展開上市招股工作,雖然一些人未必明白到底哪些人會花數百元甚至數千元,購買由這家公司出品的專業級電競滑鼠、鍵盤,但肯定對認購這家公司的股票相當感興趣─就算雷蛇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其估值卻高達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在一股電競風潮下,向來喜歡「搭順風車」的香港股民相信不會太介意。

(資料圖片)

電競概念帶旺港股 人人皆成專家

因此,當香港的電競盛事接二連三變成一個社會話題,不少人都突然搖身一變,成為了好像很通曉電競的專家,高談闊論如何把電競成為香港重點發展的新興運動賽事,甚至提倡香港要發展電競產業,在全球電競運動、電競產業的茁壯過程中分一杯羹。事實上,就連政府也曾提出要發展電競,財政司長陳茂波在今年初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煞有介事地說電競是具經濟發展潛力的新領域,有助推動本地遊戲市場和創科的發展,例如應用虛擬實景技術,當局將研究進一步在本港推廣電競。由官方到民間,人人都趕時髦高談電競,好像電競就是香港絕對不能忽略的重大發展機遇似的。

但是,現實真是這樣嗎?先說要大力發展電競運動,香港應撫心自問目前有沒有這個基本條件。發展電競運動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有沒有頂尖好手,當然,香港很多人玩電子遊戲,但要培訓職業選手卻是另一回事,正如香港有很多人熱愛踢足球,卻不代表香港就有很多頂尖足球員。電競運動員和其他運動員一樣,需要密集培訓與操練,不少國家都有電競訓練學校,甚至由官方興辦的電競運動機構,例如英國的電競聯會就隸屬文化傳媒體育部,負責支援電競選手,也興建全國電競訓練中心。香港政府的相關部門,例如民政事務局,是否準備好把電競視作其中一項精英運動,每年撥出公帑資助電競選手的訓練、購買設備、離港比賽、舉辦本地聯賽等種種開銷?

就算政府願意花這一筆錢,問題是電競選手和其他運動員一樣,比賽生涯相當短暫,特別是電競運動講求極高的集中力與敏銳的反應,電競運動員一般在25歲左右便過高峰期,面臨退役、轉職的問題,政府也不可能養活他們一輩子。如果在外地,一些電競選手退役後,可能會到遊戲開發商從事電子遊戲的開發、測試、推廣等工作,又或投身相關產業,例如被譽為「中國電競第一人」、綽號「SKY」的李曉峰,退役後創辦了一家從事電競設備的研發公司;外國知名電競女選手「missharvey」史蒂芬妮.哈維(Stephanie Harvey)也曾參與遊戲開發的工作,可以繼續運用其電競專長,打開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資料圖片)

只是,香港的電競運動員卻沒有這樣的「幸運」。《香港01》曾訪問一位香港電競運動員,因為香港欠缺多元化的出路,他在退役後只能從事保險業,白白浪費其電競技能。不少人見到的只是電競運動員在比賽場上閃閃發亮,贏得多少商業贊助與獎金,卻似乎忘了運動員退役後面對的事業困難。

這裏反映了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就是當很多人都談及所謂的電競產業,其實電競並不是一門獨立的產業,而是整個創新科技業生態圈的其中一個環節。據統計,單是全球電子遊戲產業的收入去年已高達1,000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 財雄勢大的電子遊戲開發商以至相關的周邊企業,自然願意不斷投放資源,支持電競運動的發展,毫不吝嗇地舉辦盛大的電競比賽、贊助電競隊伍,因為這些宣傳推廣的策略會吸引更多人玩電子遊戲、購買周邊產品、帶來更多的生意機遇,電競選手退役後也可轉職到相關企業,因為他們正正是最熟悉消費者、特別是最願花錢的死忠玩家的需要。這就如一級方程式(F1)賽車,若非背後有龐大的汽車產業支撐這種花錢如流水的昂貴玩意,F1賽事怎能年復年地有聲有色辦下去?

(資料圖片)

自由經濟桂冠 為何淪創科荒漠?

故此,如果要談論香港有沒有適合所謂的電競產業發展土壤,最根本問題是香港有沒有一個具活力的創新科技產業生態圈?現實卻是香港打開了自由市場的大門,但說到創新科技,卻沒有多少企業願意在香港投資,形容香港是一片創新科技產業的荒漠也不為過。就算香港政府花再多的錢舉辦精彩的國際級電競比賽,邀請多少國際級選手、國際級藝人來撐場,吸引了多少市民多少遊客入場,頂多只會是一個僅有剎那光輝的熱鬧盛事。正如香港每年舉辦的七人欖球賽多麼廣受關注,香港卻沒有運動產業;香港將舉辦第二屆的電動方程式 (Formula E)賽車,卻沒有電動車產業。今天的香港,也沒有「電競產業」紮根茁壯的養分。

當然,沒有人會喜歡被潑冷水,只不過,香港就發展「電競產業」的討論,的而且確翻開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就是當香港政府多年來奉「自由經濟」為不可挑戰的教條,很多香港人乃至政府官員,對香港多年來被評為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最具競爭力經濟體高興得飄飄然,以為單靠打開門戶、稅率減得夠低,自可吸引各行各業的投資。

然而,世界上頂尖的創新科技企業卻寧可在美國、歐洲、韓國、新加坡,甚至稅率比香港更高、經濟比香港更不自由的中國內地大舉投資落戶,因為這些地方的政府往往有着極具前瞻性的產業政策,在人才培訓、土地政策、財政支援、營商便利等各方各面,向帶來新技術、新思維、新就業機會的創新科技企業明顯傾斜,漸漸聚成了成熟的創新科技產業群落,形成了極具活力的產業生態圈。反觀香港政府多年來的放任無為,就算創新科技打算來港,但香港既欠缺這方面的人才、也欠缺相關產業鏈的配套,單靠所謂的簡單低稅,根本難以吸引相關投資者。

其實這個情況已非自今日開始,當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汪滔2006年捨香港到深圳創辦大疆(DJI),成為今天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佔全球七成市佔率的最大消費級無人機製造商,香港早就應該有所警惕,反思這樣的天降機遇為何會失諸交臂。可惜的是,直至今天仍有不少政府高官以「自由市場」作為其懶政無為的擋箭牌,並試圖以此為藉口,為政府在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上的失敗開脫。如今香港連一個「電競產業」也難以生根發芽,對於那些三不五時便將創新科技掛在嘴邊的政府高官,面對早已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上遙遙墮後的社會環境,到底會提出怎樣的產業政策,營造適合的科技生態,讓香港急起直追?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8月7日出版第7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