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在即】赤柱瑪利諾神父宿舍內貌曝光 保育者:有景賢里感覺

撰文:劉高麟 郭倩雯
出版:更新:

被豪宅環抱、屹立赤柱逾80年的一級歷史建築物瑪利諾神父宿舍,於前年被出售後,新業主即銳意將其「活化」為豪宅,擬挖空部份現有建築,擴建一幢三層高別墅。近日有保育人士入內一窺全貌,揭開這「迷離大宅」鮮為人知的一面。因恐該建築物的內部如被挖空及改建,將與原有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不相稱,及避免淪為豪宅俱樂部,失卻原有意義。有保育團體已草擬意見書,向城規會提出強烈反對。
香港01記者今日往現場視察,發現宿舍位置頗為寧靜,紅磚綠瓦展現出30年代時期的建築特色,宿舍亦散發着莊嚴、宏偉及讓人敬重的感覺。大閘貼有城規會告示,表明公眾可就上址規劃安排在下周五(10日)前提意見。

西式紅磚加中式綠瓦,是該宿舍獨有的建築特色。(郭倩雯攝)

進入莊園一窺全貌 拍相呈現其獨特中西合璧建築風格

facebook專頁「香港隅地HK Corners」於昨(1日)晚8時許,上載多張宿舍內外的相片,呈現這座揉合中西建築風格的三層高建築物,不為人知的獨特一面。由相中可見,佔地逾廿萬平方呎的庭院,園內已雜草叢生,在樓梯一角「守護」着這座莊園的石犬亦崩壞了。

主樓白色的大門,泛黃的油漆經過時代的沖刷已然剝落。走進宿舍內,地板的磁磚印有教會的會徽。會堂內多扇窗戶,亦以彩色琉璃玻璃砌上會徽樣式,令莊嚴的會堂份外亮麗。走在簡潔的長廊,多間辦工室趟開着木門,陽光透窗而入,照亮着泥黃的地板及泛黃的牆壁。

+8

紅磚綠瓦富30年代建築風格 宿舍房間露台可遠眺海景

於1935年落成的瑪利諾神父宿舍,位於赤柱村道44號,被修道人員用作進修和研習中心用途。在日治時期,曾被日軍佔用。國共內戰時,亦曾接待不少由內地被逼來港的教會人士。

宿舍的外牆是以西式紅磚鋪建而成,屋頂則是中式綠琉璃瓦頂,並設六邊形或八邊形窗戶,為該時代獨特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沿着典雅的木樓梯登上二樓及三樓,多個房間露台,均可遠眺赤柱灣,在海風的吹拂下份外怡人,但以往多名傳教士圍坐一堂的景象已不復見。

恐成景賢里及佑寧堂翻版 保育團體將向城規會反對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指出,看過相關相片後,擔心宿舍內富有時代特色的建築物,「會改到七七八八」,未能維持原有的內涵,「真係有景賢里的感覺。」

全民保育行動成員袁智仁則擔心,今次恐是佑寧堂事件翻版,歷史建築物很大機會變成住戶的「私人會所」。如改建宿舍(如加建大門及升降機),將大幅影響整幢建築物的觀感。現時是華洋折衷式的建築,如在主樓一邊挖空,再加建一個當代的玻璃建築,「會變得不倫不類」。未來在建造地下停車場時,亦擔心有關挖掘工程,會影響宿舍的整體結構。更令人關注的是,原本該宿舍可供教友申請往靈修及集思,但往上址卻要經過私家路,令公眾不易到訪。所謂開放給公眾的導賞團,亦只是半年一次,料「惠及之人極少。」

袁智仁續稱,現時的計劃,似乎未能完整保留宿舍的住宿部份,只保留外殼和零星的內部空間,未能保育原有建築物的歷史氛圍和空間歷程,「如果香港不能保育如此獨特,而長年未為大眾知曉的宗教歷史建築物,實為香港之損失。」他們會在本月10日限期前,向城規會遞交意見書予以強烈反對。

宿舍的設施,就算名義上是開放給公眾,最後很大機會變成住戶的「私人會所」。
全民保育行動成員袁智仁
業主擬將宿舍由「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改劃為「住宅丙類」或「住宅發展並保存歷史建築物」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