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佳出獄】台廢除死刑爭論 團體:存冤案、無阻犯罪

撰文:朱雅霜
出版:更新:

陳同佳承認在台灣殺害女友,掀起死刑討論。香港早於1993年正式廢除死刑,最後一次執行更距今逾半世紀,台灣卻仍爭論不休。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表示,民眾盼望兇徒承受最嚴厲的懲罰,認同殺人填命是正常的事,但聯盟認為首要是調查成因,以防再生同類事件。聯盟又認為「終身監禁」等的死刑替代方案,可保障社會安全,同時避免冤案者被執行死刑後無法救援,加上死刑常淪為施政工具,台灣已簽署兩國際公約,政府應制定廢死政策及時間表。

民冀兇徒受嚴懲 林欣怡﹕不一定是死刑

台灣至今未有廢除死刑的時間表,民意、政治成為阻礙廢死兩大高牆。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認為,在台灣社會,民眾認為犯嚴重錯誤者,應接受最嚴厲的懲罰,「可能很多香港人為受害者、為家人感到憤怒,(認同殺人填命)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表示他們心中有正義感。」但嚴懲不一定是死刑,無死刑的國家亦能懲罰犯人。放眼全球,有140多個國家已廢除或停止執行死刑,即使每年仍有約20國執行,最多是中國,伊朗、伊拉克、美國,但比例下降,廢死是全球趨勢。

廢死聯盟林欣怡指出,認為「殺人填命」是出於正義感,但不一定是死刑才能懲罰犯人。(朱雅霜攝)

支持者誤以為能嚇阻犯罪 江國慶案死後平反

即使多國廢死,台灣卻未追上國際步伐,2017及2018年仍有執行死刑,前年被槍決的是轟動一時的捷運隨機殺人案犯人鄭捷。林認為,因為死刑一直存在,民眾理所當然地支持死刑,他們誤以為死刑有嚇阻犯罪的效果,然而「我們應該要對死刑制度感到存疑或者是害怕」。台灣過往有多宗死刑平反案件,包括蘇建和案、徐自強案、鄭性澤案,他們活著時平反,卻痛苦地挨過逾十年冤獄;江國慶案更是死後平反,已無法救援。

謝志宏、邱和順、王信福案件仍在平反。

民調反映「終身監禁」獲支持

人死不能復生,含冤而逝更是可悲。林指民眾希望犯錯者跟社會隔離,不要再出來犯錯,「終身監禁」就可達到目標。根據廢死聯盟2013-2014年民意調查,直接問支持或反對死刑,約八成半受訪者支持。但好的替代方案可改變民意,七成人支持「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受刑人須在監獄裏工作,收入賠償受害人。

台灣執行死刑由一名法警近距離向死刑犯槍擊。

政府挾民意支持死刑 惟民眾向往社會安全

台灣至今廢死爭論不休,她指,死刑常被政府用作施政工具,非為公平、正義存在。部分國家判死或因政治抗議、同志性行為,死刑淪威嚇反對者的統治工具。而台灣的政府及政治人物指民意支持死刑,但人民真正要的是社會安全。公民審議計劃發現,一般民眾更關心監所改革、受刑人教化、協助受刑人復歸社會、受害人保護、社會安全,反映是否執行死刑非民意重心。

此外,台灣簽署《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並且是國內法,林認為政府必須遵守公約,廢死為長期目標,須就此訂立政策及時間表。

台灣採三審三級制,涉死刑案件會先討論是否有罪,再討論量刑。目前台灣約有五十項罪名可判死刑,包括普通殺人罪、普通強盜致死,以及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等,被判死刑者大部分與殺人罪有關。截至2019年9月,尚未執行死刑的人數為39人,目前台灣所有死刑犯都是台灣人,2017及2018年均有執行死刑,前年被槍決的是轟動一時的捷運隨機殺人案犯人鄭捷。

台灣監獄詩人柯柏榮詩句。

法警槍擊死刑犯受創傷

「執行死刑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她表示,司法體制裏,檢察官起訴、法官判處死刑、法務部長簽署執行令,執行死刑卻是高等檢察署法警。由一個法警近距離槍擊死刑犯,他不能說「人不是我殺的」,長期留下創傷,但政府讓他們獨自承受痛苦。

廢死運動正慢慢推進

林欣怡又指,不同受害者及家屬有不同的支援需求,包括經濟或心理層面,不應該把判死與否的壓力加諸其身上,廢死聯盟一直很期待政府可健全犯罪受害人保護制度。

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廢死更受關注。林欣怡表示,廢死運動正慢慢推進,將持續與社會及政治人物溝通,目前方向正確,「我們要努力的盡量做好任何的事情,或許有一天時刻就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