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筆云】周䁱東.廿載紋藝魂 探索中國風真義

撰文:盧詠詩
出版:更新:

近代紋身業發展蓬勃,除進駐紋身業的人愈來愈多、不同的風格四起外,紋身藝術化更為近年坊間的主流看法。隨着資訊的流通,被視為思想較封閉的亞洲國度對紋身的取態亦漸趨開放,中、日、韓等地的紋身師在刺青界均開始嶄露頭角。在大和風刺青備受世人推崇、韓國亦有代表性的小清新風格之時,中國看似沒有代表性的風格。或許有人會以為山水畫風及水墨風格就等於中國風刺青,然而作為中國初代的紋身師周䁱東卻認為山水畫風及水墨風格不能代表着中國風刺青。

加入紋身行業二十年的周䁱東同時為木乃伊刺青的創辦人。

廿載刺青談

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改稱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攻讀美術的周䁱東,基於本身專長於工筆畫,在畢業後接觸到刺青藝術發現繪畫與紋身有着微妙的關係而對紋身產生興趣。然而網絡未有今日發達的二十年前,中國只有約五個紋身師,紋身一事更不被大眾所接受,當年想拜師學藝絕對不容易,是以周䁱東憑着滿腔熱誠自學紋身。二十年過去,國內的紋身師數目早遠超於個位數的階段,浸淫廿載的周䁱東更悟出一套紋身見解:想法遠比風格重要,「作為紋身師,做好自己,對紋身有自身的想法、勇於創新,比為定義自己作品的風格更重要。除此之外,理解紋身所帶來的痛感、針感,加上觀察不同力度的效果亦是成為紋身師的責任。」

周䁱東著重創新多於為自己的風格下定義,所以眾多作品中並無劃一的風格,反而見到其細膩的線條及技術。

紋、藝牽絆

本身專修繪畫的周䁱東,在看到紋身的藝術性之後毅然加入刺青行業,但卻不認為紋身與藝術全然相同,「繪畫與藝術的傳達性很寬,而刺青只是藝術層面的其中一種表達方式,亦伴隨着很多的侷限,身體不同於畫布,每個身體不盡相同,配上不同的紋身所帶出的藝術性亦有所不同。雖然紋身未達到藝術般寬,但紋身的特有魅力在於兩個人間的合作(紋身師與被紋者),做到最直接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繫。」工筆畫是中國畫的其中一種畫法,崇尚寫實,講求形似,對繪畫的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大概因為修工筆畫出身,周䁱東認為紋身是技術為本的藝術,「紋身跟畫畫不同,畫工好不代表紋得好,紋身除了講求藝術感之外,人手與機器的合作亦相當重要,紋在身上的藝術不能亂來更不能重來,所以紋身師對顏料、紋身槍、紋身針等相關的工具有深入的了解,就可以將之發揮到極致,刺出好的紋身。」

多年來透過觀察不同紋身師的技術及作品,吸收到各種不同的養份,為自己的紋身技巧帶來昇華,大面積的紋身亦同樣做得細緻。

中國風真義

入行二十年,周䁱東對中國刺青文化乃至其發展均有着自己的看法,認為刺青除了是藝術之外,更是當地文化象徵的一種,「刺青這個行業很特殊,有着傳統的理念,亦隨着着現代的元素而不斷轉變。紋身是時尚元素、傳統文化以及當地文化氛環的綜合體,而這個『綜合體』更誘導出能代表不同文化的獨特風格,例如西方的Old School及New School,日本亦有象徵性的風格。可能因為中國的紋身業起步較慢,真正屬於中國的刺青風格尚未成形,很多人誤解書法、水墨及山水畫風格就等於中國風,我認為要將傳統文化的精神理解透徹才能創作出真正的中國風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