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當選.博評】別忘記,民主是容許人民犯錯的制度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在民主社會中,人們可以犯錯,但至少在理論上,各種機制應該可以控制和修正錯誤,這是民主比獨裁好的地方。
李立峯
不少美國選民對大選結果感錯愕與難以接受。(路透社)

美國大選,讓全世界再大跌一次眼鏡,而且跌得比英國脫歐公投更厲害。

為什麼一個滿口謊言,公然侮辱女性和少數族裔的人,竟能勝出選舉?答案很多。譬如有人會說這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貧富不均,人們傾向將問題歸咎「他者」,使到以種族為基礎的排外思想在大城市以外的「鄉郊地帶」大有市場。

計量經濟模型早預測共和黨勝

的確,美國選舉的常識是,和「世界」接觸較多的東西兩岸傾向支持民主黨,中西部州份則支持共和黨。同時,就算在整體上投了共和黨的中西部州份,州中的大城市往往都是投給民主黨的,因為住在大城市的人仍會比住在鄉間的人較為cosmopolitan。隨便舉個例,在密蘇里州,特朗普以58%比40%大勝希拉里,但希拉里在密蘇里州三大城市Kansa City、Columbia和St. Louis都較特朗普多票。

但對我來說,今次美國大選結果的出奇之處,在於它到最後竟然又「回歸基本盤」。之前寫過一篇講美國選舉預測的文章,介紹過一些計量經濟模型。那些模型是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嘗試運用基本經濟狀況和選舉年上半年執政黨的支持度來預測選舉結果。在過去幾十年,某些計量經濟模型的準確度很高。而在今年的大選中,有不少模型就預測共和黨候選人會勝出。

專門做選舉預測的機構PollyVote參考了18個計量經濟模型,指出以該些模型預測,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全國總得票比率會是50.2對49.8。在撰寫這篇文章之際,兩人的全國總得票比率是49.9對50.1,不少傾向民主黨的州份點票較晚。最後結果有可能重演2000年戈爾對布殊的情況,就是戈爾得到較多選票,但較少選舉人票。無論如何,計量經濟模型的預測和最後實際結果,相差極可能不足1.0%。

選前希拉里在統合後的民調數據中一直領先。(路透社)

整件事也許沒想像中那麼瘋狂

但為什麼選前絕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認為希拉里會穩勝?部分是因為統合多項選舉民調,希拉里一直領先。到了10月底特朗普侮辱女性言論的醜聞出來時,兩人的距離更呈逐步拉闊之勢,直到選前個多星期出現新一輪「電郵門」新聞,兩人差距才又開始收窄,但就算是選前一兩天,希拉里在統合後的民調數據中仍領先約4個百分點。

大家願意相信民調,也願意相信美國人以至世界不會變得那麼荒謬。人們習慣批評葉劉淑儀那句「希特拉都是民選出來的」,沒有認真去想「特朗普都是民選出來的」可能性。大家也許低估了希拉里其實在很多美國人心中多麼的不受歡迎,低估了一些不滿現狀的人可能會但求轉變,而不理會那是什麼轉變,也低估了人們可以如何偏執地支持一位候選人。你說特朗普如何不尊重女性?根據CNN的票站調查,在白人女性選民中,特朗普得票比希拉里高10%。

就算今次美國人民做了「錯誤」決定,民主制度仍具修正錯誤的能力。(路透社)

但話說回來,既然選舉結果跟以基本因素為基礎所作的預測差不多一模一樣,那也代表整件事情也許沒有表面上那麼「瘋狂」。民主制度也不只是幾年一度的選舉。所謂liberal democracy,指的是一系列互相關連的制度,公平公開的選舉之外,至少也包括法治、言論自由、權力互相制衡,以及憲法對少數群組的保護等。

而且,選舉的重要之處,在於人民今天可以選你上台,幾年後可以踢你下台。在民主社會中,人們可以犯錯,但至少在理論上,各種機制應該可以控制和修正錯誤,這是民主比獨裁好的地方。所以,作為旁觀者,如果我們認為美國人做了一個錯誤決定的話,也不妨在未來幾年裏,看看美國民主制度中的權力制衡和錯誤修正會否「如常」運作。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