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選科取向各走極端  學友社:考生對就業市場認知低

撰文:梁啟敏
出版:更新:

中學文憑試將於明天(7月11)日放榜,相信不少考生相當忐忑不安。如果成績不似預期,可以如何應對?選科應該以現實(職涯前途)抑或興趣行先?所選學科又是否一定與將來事業有關?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為一眾考生解惑。

(資料圖片/ 胡家欣攝)

吳寶城表示,考生放榜時主要面對三大情況,第一個是考獲五科23分以上的成績,他建議這些成績較佳的學生專注聯招改選,留意不同課程的計分方法及科目比重,「有些課程計最佳五科,有些計六科;有些課程會將數學或英文科的成績乘一點五或兩倍。」他們亦應參考課程過往收生成績,如成績與收生中位數相同或更高,入讀機會相當大。如考生有心宜學科,但成績只達過往收生3/4位數或更低,仍可「博下」,但「一個起,兩個止」,A3一定要放一個穩陣之選。另外,有面試機會的課程亦可放在A1至A3,增加面試機會。

第二個情況則是考獲16分至22分左右比較邊緣的成績,吳寶城指,這批考生不一定入到「八大」,故除了聯招改選外,應該要加入SSSDP「資助計劃」課程、自資課程、副學位課程等較容易入讀的選項。第三個情況是成績不錯,但中英文不及格,吳寶城表示,相關考生不符合入讀學士學位的資格,要剔除所有「八大」學士學位選擇,只可以報讀聯招以外的副學位等課程。

根據教育局的數據,近年,中六畢業後選擇直接就業者的比例一直維持在7%至9%,不足一成,吳寶城指,現時經濟水平提高,學生不需要完成中學便急著工作養家,「即使考0分都可以選擇修讀毅進課程,再讀上去,有更多就業選擇。」

吳寶城表示,現時考生選科的取向各走極端,「有些學生主要以就業保障作為選科標準,例如讀醫生、藥劑師、社工、教育等;有些學生則以個人興趣為選科標準,修讀電影、多媒體、遊戲開發、音樂等學科。」不過,有些學生明明對文史哲學科較有興趣,但因擔心畢業後的就業情況而捨棄相關課程,他認為,學生對工作市場的認知不高,以為某些工種一定只會請具相關學科背景的人,「其實記者不一定讀傳理出身,做採購或銀行崗位亦不一定要讀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