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膠回收】生產商濫用 中秋難走塑 NGO:望回收100萬水果網

撰文:曾凱茵
出版:更新:

吃月餅與水果是中秋節的傳統,然而可曾想過這會產生大量垃圾?
NGO「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是全港唯一專職回收發泡膠的機構,究竟它在中秋節期間的回收工作會否受到中秋節影響呢?打工仔於節日、平日辦公室中又可以採取甚麼措施來走塑?

由李家銘(Andy)發起的「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為荃灣區青少年發展協會轄下的NGO。Andy指自己成立這個計劃原因,是因為見到香港沒有人做發泡膠回收,同時想教育大眾回收不僅限於三色回收桶。(鄭子峰攝)

回收業界的商機與困難

由李家銘(Andy)發起的「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為荃灣區青少年發展協會轄下的NGO。Andy指自己成立這個計劃原因,是因為見到香港沒有人做發泡膠回收,同時亦想教育大眾不僅限於三色回收桶。

雖然「迷失的寶藏」並非私人商業機構,但它的存在依然可反映回收業界的一景。說到一盤生意,第一道跳進腦海的問題想必是:「靠什麼賺錢?」前線員工阿威表示:「大部分NGO與私人機構都會把廢塑料、發泡膠循環再造成膠粒,再賣到內地、東南亞。」Andy舉例說明:「電器的膠框就是用這些膠粒製成,Grade A膠粒極有市場,很賺錢,最貴時賣到500美金一噸。」

膠粒的質素與處理方法(按圖了解):

發泡膠循環再造後的半成品膠粒可被應用在製作電器膠框上。根據雜質與成色被分為A至E五個等級,雜質越少,色彩越純,價值越高。(鄭子峰攝)

「迷失的寶藏」或許避免了私人機構的營利壓力,但在面對回收業界的營運困難時,它卻一個都不少。阿威認為場地限制令人困擾:「別的都是地舖,一車車發泡膠送到直接放地下,但我們工場位於樓上,搬貨要分幾轉搭𨋢,非常不便。」全職員工Elsa則指人手短缺是另一大問題,「很多時都要靠義工幫手」。創辦人Andy表示尋找資金是香港大小型NGO都要煩惱的長期壓力。

中秋走塑難? 源頭不在市民

中秋節即將來到,對打工仔來說是普天同慶又可休息的假日,但其實這亦是生產大量發泡膠垃圾的日子。這皆因中秋節大家都買水果,變相用多了生果網,變相用多了發泡膠。阿威卻指中秋節增加工場的回收量有限,甚至打工仔的中秋節走塑措施也很有限,「因為他們只是買家,無法決定生產商用不用生果網。」

反而在平日辦公室中,打工仔卻能夠從很多身邊小事做起走塑。另一位前線員工阿璘表示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人自備水樽、咖啡杯,午餐多堂食少外賣已經好幫到手。」說到堂食,自上月起大家樂、美心等大型連鎖食肆均聲稱會逐步減少提供塑膠餐具,兩位前線員工卻懷疑其成效:「就算改用另一種物料的餐盒,市民會不會重用?還是像以前一樣扔去垃圾桶?後者的話一樣是製造垃圾。重點是要重用餐具。」

前線員工阿璘認為中秋節打工仔很難少用發泡膠,除非不買水果。但平時生活中自備餐具、水樽已經幫到很多。(鄭子峰攝)

「迷失的寶藏」團隊去年曾分別設立了「50萬個生果網收集」及「50萬個發泡膠即棄餐具收集」的目標,今年則擴張到100萬個。Andy表示:「每日有39噸發泡膠餐具棄置於堆填區,以每個飯盒8g計量,約有487萬個發泡膠餐具棄置於堆填區。去年達不到目標,那麼我們便要研究失敗的原因,相反,達到目標的話,就表示濫用情況非常嚴重,要研究如何解決。收集數字不是最重要,目標是一步步提高大眾的意識。」即將到來的中秋,打工仔與親朋好友歡度之餘,不妨把把發泡膠餐具及生果膠送給回收,讓節日添上「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