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過來人】社會支援不足 本地回收及升級再造業遇寒冬

撰文:方心惠
出版:更新:

香港不乏回收廢料供應,缺乏的只是升級再造(upcycling)產品的市場。

業界未能吸納年輕勞動人口加入,科技水平亦落後於鄰近地區。

協助本地回收業的政策誠意欠奉,令本地回收業百上加斤。

作為本地回收及升級再造業界一分子的Pirry (左)及Shawn (右),一同分享對業界前景的看法。(李孫彤攝)

本地回收及升級再造業的從業者從不擔心回收所得的廢料數量,然而技術、勞工與市場的種種限制,卻可能令行業步入寒冬。有機資源再生中心的技術顧問鄭逸豪(Shawn),其實亦為業界的創業者,面對現今營運的挑戰,他與製造環保貓砂的Pirry不免為業界前景憂心。

 

位處上水古洞的有機資源再生中心,工場佔地12萬呎,其中逾4萬呎劃分為工房,全場每月租金逾10萬。1個創業者能租用這樣偌大的地方,教人嘖嘖稱奇,Shawn解釋因4個股東中,其中2位是新界鄉民,故能提供充足地方予他使用。Pirry形容,工場是一個共用工作平台(co-working space),可分租給不同單位,「許多人都曾跟Shawn租用場地,但他們都很快便離開。Shawn曾問我為何能逗留在此這麼久。」

一個個紅色的廚餘回收桶,每天將分別送到酒店及餐廳等地收集廚餘。(李孫彤攝)

是次訪問約於下午4點進行,Shawn指着工場內一堆紅色桶,示意現時內裡仍空空如也。「至晚上,它們會被送往酒店及餐廳等地方收集廚餘,至明天早上載得滿滿才運會工場。」他指中心從來不缺廚餘供應,現在約有20至30間為廚餘供應商,每間平均可供應約0.4噸廚餘,「它們很樂意這樣做,會付回收費讓我們前來回收。」香港每日平均製造逾3,600噸廚餘,有機資源再生中心每天可接收其中約60至80噸,並進行相關的升級再造,製成肥料與飼料等產品。不過,由於本地市場狹小,產品的銷售量不算理想。

香港沒有農業,肥料與飼料等沒多少人會接收。
Shawn

Shawn初辦廚餘回收時,本意是藉收取回收費和產品銷售來營運,前者現今的反應不錯,但後者帶來的收入卻令人無奈,亦令中心至今未能回本。宏觀地說,有機資源再生中心面對的問題,亦是整個回收行業所面對的問題。Shawn不無感慨地道:「回收塑膠粒後又如何?可賣給誰?香港都沒有製造業。」昔日,本地沒市場的產品,在內地或大有需求,惜自國內設立綠籬政策後,香港回收產品不能再售予大陸,連最後的大市場亦離他們而去。

中心的廚餘肥料除作發售外,亦會用於工場旁的農地中。(李孫彤攝)

回收業的難處,亦見於技術和人手。Pirry起初就是因技術問題而放棄以廢木製成貓砂的念頭;Shawn則曾到日本、韓國及台灣視察,發現香港在技術方面比人家落後不少。有機資源再生中心現只有3位工作人員負責操作機器,因業界的工作辛苦,薪酬不高,加上工場地區遙遠,並需長時間處身在帶異味的環境,因此沒多少年輕人會願意入行。

回收及升級再造業一直技術及人手短缺的問題,惟業界卻苦無長遠的解決對策。(李孫彤攝)

Shawn與Pirry並非無病呻吟,因面對眼前困境,政府卻沒甚麼有效的方式協助,就如去年推出,以配對機制形式作申請的10億回收基金,Shawn指政府只是希望藉此計劃來讓業界閉嘴。Pirry解釋,「我購置機器,要自己先有50萬,才可向基金申請50萬,這做法比我分期付款購買機器來得更麻煩。」他們亦異口同聲地對現行政策表示不滿,覺得政府最低限度應推行垃圾徵費,要求大眾一同分擔社會處理垃圾的成本。Pirry指,香港每日製造幾百噸垃圾,現在的工作只是杯水車薪,做不了工業規模,只能當作「手作仔」。

 

不過,Shawn表示中心現今的運作尚算順利,「因現在的營運規模較小吧,若他日要大規模運作便另作別話。」

工場儲存了大量廚餘及有機回收廢材,環境雖大,但仍瀰漫着陣陣異味。(李孫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