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時也命也】從廟街歌王尹光 側看香港粵語流行曲脈絡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簡單的一首歌,背後往往有著不同的故事。就在這炎夏早上,尹光出席了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的「香港音樂家群像系列︰廟街歌王——尹光」展覽的簡單揭幕儀式,席間當然不會錯過找他細說「當年情」的機會。就如香港中央圖書館總館長鄭學仁博士所說,大家要好好珍惜是次訪談,因為尹兄說的是香港音樂口述歷史,與展覽結合起來會更見完整。
攝影:黃寶瑩

「廟街歌王」登上紅館

 人生無常,際遇這東西總是始料不及。尹光是越南富二代,因緣際會以唱粵曲出身,因粵語流行曲而走紅。作品被廟街市集街坊日播夜播而被冠上「廟街歌王」之名的尹光,其實從沒在廟街表演過,反而因一次代唱機會登上紅館大舞台。「我自小在越南長大,父親擁有數間戲院、溜冰場及髮型屋。但那時候我甚麼也不懂,簡單如替客人洗頭的工作也弄得團團糟,讀書成績又差,只喜歡唱歌,最愛粵曲做大戲,一切好像早已命中注定似的。」

說起從前往事,不論大起大跌,尹光都輕輕流露出一種笑看風雲過的感覺。

突然遇上大時代戰爭洪流,尹光在1969年移居香港,本想繼續以唱戲維生,卻適逢粵劇潮流下滑,一年開不到兩次班,為生計硬著頭皮轉唱國語時代曲,買來大堆卡式帶邊聽邊學。「說到底我的國語發音始終不夠純正,唱了兩年仍沒太多人欣賞。後來見當時走紅的男歌星多只用兩個字的藝名,如青山、謝雷及張帝,所以我也決定跟隨,貪其易寫易記。」

然而為甚麼改作「尹光」呢?原來是建基於對小提琴家兼恩師尹自重的紀念。「尹自重的粵曲演奏創作非常到家,擅長把西洋樂器融入中樂,新馬仔也指定找他合作,對我影響很大。」或許改名真的能夠轉運,上世紀七十年代鄭錦昌的《禪院鐘聲》帶動了粵語流行曲文化,及後的《唐山大兄》更風靡全港,成功取代國語時代曲市場。「今次終於到我發威了!」尹光笑道。自此他便開始親自填詞,編曲方面則多沿用舊廣東小曲,首張唱片《十四座》推出後遂廣為人知。對於作品被外界認為踩界及「教壞細路」,尹光卻認為:「歌詞看似不文、色情,細味過後實則是處事警世格言,從來沒寫上半句粗言,電視台照可足本播放。」

《十四座》(右)是尹光的首張唱片,甫推出即大受歡迎,歌詞琅琅上口。

「1991年演唱會之父張耀榮計劃替某歌手開十場演唱會,但票房不理想,為了止蝕被迫腰斬,霎時間找我來代唱。在沒有任何宣傳情況下,要填滿紅館逾萬二個座位談何容易呢?但最後竟賣出七成門票,DoDo姐鄭裕玲也來捧場。」尹光笑說連他自己也「大跌眼鏡」,頓時感動得眼泛淚光。

鄭學仁博士(左)認為,尹兄的作品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流行粵語小曲的延續,成功開創出某種地道風格。
在眾多展品中最彌足珍貴的,肯定是頁頁詞作手稿真跡。

承先啟後 拼砌香港樂史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音樂家群像系列」音樂文獻展覽已舉辦多年,目標是保存香港歷史文化,總館長鄭學仁博士強調,世界音樂發展既深且闊,任何種類也應被歸納於整幅歷史拼圖內。「《荷里活大酒店》差不多成了尹兄的註冊商標,然而這首歌的原版是1938年上海時代曲《滿場飛》。環顧整個源流,尹兄的作品可說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流行粵語小曲的延續(代表人物有新馬師曾和鄧寄塵),通俗抵死歌詞琅琅上口,成功開創出香港某種地道風格。」今次展出的眾多展品中,有彌足珍貴的頁頁手稿真跡、相片和剪報,大家可從中看到尹光的音樂路向發展的起承轉合,也為其藝術地位給予肯定。

 

香港音樂家群像系列:廟街歌王 — 尹光

日期:即日起至2017年11月30日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十樓藝術文獻閱覽室

查詢網址:www.hkpl.gov.hk

活動詳情︰http://bit.ly/2th1pG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