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登登櫈】素人都靠得住?藝穗會All-In!百年木地板大改造

撰文:謝欣慧
出版:更新:

你有珍藏嗎?黑膠唱碟?皮具?還是古董小物?無論是什麼都好,值得珍藏的東西都擁有一個共通點:背後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或故事。
藝穗會創辦人謝俊興(Benny)亦「珍藏」了一件很特別的東西-說的是藝穗會中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舊地板。曾經找過多位設計師和藝術家幫忙升級再造,卻統統不是合適人選,最後他們竟然將如斯珍貴的東西交給一位素人設計,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現時舊地板被一位素人升級再造成兩張長椅和兩張桌子。(黃寶瑩攝)

眾所周知,藝穗會會址前身是牛奶公司的總部及中央倉庫,建於1892 年,並於1913年擴建變成現時所見的面積,而Benny珍藏的舊地板,就是在最先興建的部分中發現,相信擁有125年歷史。它們不但記載著一段關於牛奶公司與香港的發展史,同時亦記載著一種古老的美學。

(藝穗會)

先說一段關於牛奶公司的歷史。現已易名為牛奶國際的牛奶公司,現時業務遍佈全球,但年輕一輩或未必知道它是一家由一位蘇格蘭醫生及五位香港商人,於1886年在香港創立的公司。由於當時仍未有冰箱出現,他們需要興建中央倉庫儲存牛奶。最終冰庫的選址在中環下亞厘畢道,是因為當時用作冷藏的冰塊是從北美洲最西北端的阿拉斯加州船運至香港,而當時的中環碼頭正正位於現時離雲咸街不遠的皇后大道中,方便工人將冰塊由碼頭推搬上冰庫。冰庫於1892年興建完成,但面積只有現時的約一半。

大班房在藝穗會進駐後,曾經作過辦公室。(藝穗會)

後來牛奶公司業務擴展,出售凍肉並開設了首家零售店。倉庫於1913年完成擴建,成為集零售店、煙肉室、辦公室、員工宿舍及大班房於一身的公司總部,而原先倉庫的部分則被改建成為牛奶公司總經理的住所(俗稱大班房)。Benny所「珍藏」的舊地板,就是由此而來。牛奶公司在日治時期曾被佔領,重光之後,牛奶公司亦在原址繼續經營至1970年代,牛奶公司用它與政府交換了位於新界的一大塊地盤,並於1976年遷出。自此建築便一直空置,等待拆卸,經歷了八年的荒廢,至1983年藝穗會進駐。

當時那裡歷久失修,地板有的完整,有的被破壞,Benny在大班房中發現一些舊木地板被放置一旁,雖然數量很少,只有約10多塊,當中還有部分殘缺,惟Benny仍不捨丟棄,「這裡能夠留得到的東西,我們都會留下,加上這些木板由柚木製成,壽命應該很長,我認為它可以重新製作成別的東西。」柚木最少經歷五、六十年才能成材,因而特別堅固,加上含油量高,愈用愈光滑。現時柚木因被過量砍伐,很多地方都被禁止使用。舊時本地不少建築均使用柚木製成,縱然外表變得殘舊,卻依然堅固可用。

大班房現時翻新成為餐廳,大部分地板依然完好無缺,而破爛的一部分則被Benny好好收藏。(藝穗會)

自2012年起,Benny不斷找方法令地板重生,曾經與不少設計師和藝術家接洽,可是當中不是理念分歧,就是工藝不足而未成事。「香港好多公共空間都不鼓勵人坐,就算有櫈都不會讓你坐得舒服。我們便想到不如在藝術空間亦安放一張椅子,除了可以休息,還可以讓參觀者靜下,與藝術品對話。不過, 因為好多designer(設計師)未必是builder(創造者),雖然他們的設計好,但卻找不到師傅能將舊地板變成他們的設計,亦曾經又有藝術家提供創新設計,但我們想保留舊地板的古典簡約美,不想搶掉藝術品的風頭。」

家具的簡約線條在視覺上不會佔據太多空間,感覺舒服。(黃寶瑩攝)
資深機械維修員昌哥(謝欣慧攝)

直至今年,一位參加了由藝穗會舉辦的「賽馬會文化保育領袖計劃」的文化藝術行政大使Stephanie,在一次偶然外出考察的機會,介紹了資深機械維修員劉偉昌(昌哥)給Benny認識,促成了百年地板重生的機會。雖然昌哥並非設計師,卻是設計迷,經常利用工餘時間將不同廢料製作成家品裝飾,更對舊物的美學有種執迷,加上昌哥擅長簡約、具功能的設計,令Benny放心將地板交托給他。

眼前的兩張長椅,一張高一張矮的桌子,光看外表十分簡單,惟看似愈簡單的設計,卻往往最花心思,昌哥說:「雖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製作,但大部分時間其實都用於構思,而非製作。」上至整體結構,下至一粒螺絲,都經過他反覆思量及搜集,而昌哥的設計方向只有一個:「我希望將我小時候遇見的美學呈現出來。」以新古典主義為特色的藝穗會,集合古希臘及羅馬建築風格,當中省卻繁複的裝飾,保留古典的線條特徵;大樓本身已散發濃厚歷史及文化底蘊,配合簡約的設計才不致喧賓奪主。

有了椅子,終於可以坐下來慢慢欣賞藝術品。(黃寶瑩攝)

點擊查看設計細節:

+2

為了令人聯想到舊地板的歷史,及呈現出六、七十年代現代家具的美學——講究流暢線條美,配合強烈的垂直感及工整的形狀,有時更會使用兩種衝突感強的材質。於是昌哥將自己的「珍藏」生鏽鐵枝,作為椅子的支架,「這些鐵枝雖然嚴重生鏽,卻同時形成出凹凸不平的獨特質感,這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天然腐蝕才能形成,與地板一樣充滿歷史。」而當時的椅腳設計大多是「收腳」設計,他亦特意尋找有如此形態的鐵枝配襯。就連燒焊鐵枝間的接駁位,他本可以將之燒得平滑,但他卻選擇配合鐵枝本身的凹凸質感及百年柚木地板,集合天然及工業風格,充滿違和感之餘,又不失歷史個性。

為了不想佔用太多空間,較矮的桌子能剛好放在較高的下面,物盡其用。(黃寶瑩)

其中一張椅子摸上去有點凹痕,難道是因為沒有其他較好的部分?非也,這亦是昌哥的刻意安排,「地板之所以會凹是因為有太多人行過,所以我估計這塊地板的位置是門口地板,亦是最應該被保留的部分。」珍貴在於歷史,而歷史的印記在於痕跡。

除此之外,昌哥又搜尋早已停產的一字螺絲,還要是青銅製成,「隨著工業機械化,愈來愈講求效率,一字螺絲因為不如十字螺絲般有中心點,可利用機器鑽上,約八、九十年代已完全被淘汰。而青銅造的螺絲不會生鏽而卡在其他配件上,以免影響陳年地板的質素。」除了穩固家具結構用上螺絲,原來在椅腳底部亦可以鑲上螺絲,「有時候椅子擺放的地面未必平坦,為了坐上去不會移動,而且不用攝紙巾影響美觀,便鏤上螺絲,可以隨時轉出轉入來調整椅腳高度。」

將剩餘的舊地板與翻新過後的地板作對比,便知道需要花上多少功夫才能讓木板重生。好多舊地板的邊都發霉,而且厚度不一,昌哥需要裁和刨很多塊木板才能製作出現時的作品。(謝欣慧攝)
原本的鐵枝生鏽得如此模樣,根本沒有人會想拿上手。然而,昌哥正正喜歡它天然而成的紋理,並以人手打磨機及鋼絲刷逐寸磨平,才不會𠝹手。(謝欣慧攝)

椅子和桌子的整體外型粗糙而不造作,流露歷史的自然美態,Benny看到作品時都盛讚:「簡單的線條令它們放在畫廊內令人感覺不會佔太多空間,感覺舒服親切,因此不少人一看到都立刻坐上去,欣賞藝術品,做到我最初的想法。」

昌哥亦直言:「現時好難找到人會幫你這樣做,不但沒有足夠技術,而且工序繁複。不過,我都希望更多香港人知道,香港還有這樣手藝的人。」昌哥自十多年前起便開始在街上收集廢物,發揮創意製作成不同家品,而當時仍未有升級再造的概念,昌哥笑言:「街上買到的東西都不合我心意,而當時因為無錢,便在街上收集有用的東西。」他為這幾張升級再造的作品起名為《從心》,即是跟從心中所想而做的意思;更因為昌哥那顆「惜物」的心,重新把歷史的裂縫跟現代人連結,替舊物說一席話。

圖左是昌哥利用舊水壺製成的檯燈,圖右則是他工作室中儲藏的廢料作後期升級再造。(謝欣慧攝)
(藝穗會)

更多劉偉昌(昌哥)的作品:

Facebook:昌哥架生房

關於「賽馬會文化保育領袖計劃」:

藝穗會由2016年4月起推動「賽馬會文化保育領袖計劃」,在過去一年已招募過百位熱愛發掘文化、藝術、歷史與古蹟故事的熱心人士參與。促成了今次百年地板再造計劃的Stephanie 正是第二屆文化藝術行政大使之一。今年九月,藝穗會再次公開招募「文化藝術行政大使」及「文化保育研究實習生」,與大眾一起發掘文化、藝術、戲場、展覽、歷史與古蹟背後的故事。

詳情:www.jcchlp.com/join-us
截止日期: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