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尖酸背後 譜寫meaningful人生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提起彭浩翔,腦海即會閃過大堆電影名字《志明與春嬌》、《香港仔》、《伊莎貝拉》……原來彭導在未執導筒之前,已經開始寫作。剛獲香港公共圖書館主辦,「第十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兒童少年文學組雙年獎」的彭浩翔,對獲得電影以外的獎項非意料中事,更意外是作品入選兒童少年文學組,又碰巧其獲獎作品《伊巴謙的一天》的誕生也是一個意外。

作家身份的一天

彭浩翔憑《伊巴謙的一天》獲選為「兒童少年文學組雙年獎」得主,是他首個電影以外的獎項,難怪他在頒獎禮上發表感言時難掩興奮:「想過成為太空人,甚至乎影帝也有可能,只是沒想過自己的文學著作會獲獎,而且是兒童少年文學組別。」

「第十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的得獎者大合照,他們對文學創作的堅持絕對值得我們鼓掌。

彭浩翔並非文壇新手,寫作生涯原來比執導生涯更早開始。作品取材不離現實生活,彭導也不例外,只是他的想法總是有點與別不同。《伊巴謙的一天》的誕生也是源於彭導的一次生活體驗。2005年,南韓農民來港進行反世貿示威活動,集結地點正是彭導的辦公室樓下。全球一體化的議題觸發他主動聯絡樂施會,促成他於2006年隨樂施會到非洲肯亞的探訪活動。本欲將探訪的經歷拍成電影,卻礙於當地政局問題而擱置。電影拍不成,反而推出了繪本《伊巴謙的一天》。 

是次肯亞之旅,彭浩翔最深刻的是在當地遇到的一位名叫伊巴謙的小朋友。當時正值世界盃總決賽期間。彭導跟他講起世界盃的結果,法國隊敗陣,他卻說法國隊贏了第二名。「小朋友年紀細,思想單純;我只想到,外圍計法大不同。」簡單的一段對話,兩種人生態度。伊巴謙活得窮卻樂在其中;彭導正是大部分香港人的代表,生活條件不俗卻數不離口。 

作品最後以繪本形式登場而非文字版本,很大理由是因為彭導的私心。拍過不少話題電影,著作也有不少,卻始終未得長居美國的大哥支持,嚴禁其14歲的女兒和8歲的兒子接觸,被認定為教壞細路的二叔一直不甘心。最終《伊巴謙的一天》終於成功通過大哥的審查,給自己一個平反機會。難怪彭導在得獎感言中,提到兩個姪兒終於知道自己的二叔在做些甚麼……大有放下心頭大石的激動,做人二叔原來也不易。

Mean與Meaningful之別

喜歡寫作的,自會喜歡閱讀。「閱讀,令我看到自己人生的不足,就是生命進步的開始。」村上春樹是彭導欣賞的作家,但他鍾情的作品不是其熱賣長篇小說,而是《村上朝日堂》及《終於悲哀的外國語》等較冷門短篇文章,文筆中流露出大師尖酸刻薄中年男的特徵,根本就是彭導的心態寫照。

彭導從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圖書館及發展)劉淑芬手中接過兒童少年文學組雙年獎獎項。

頒獎禮當日,各得獎者分別發表感言,說到堅持寫作路,總不免唏噓感嘆。問彭導可有同感,對立志成為作家的新一代,有何寄語?冷不防他非常認真回答,頭一句即點明重點:「靠父幹!」隨後詳細說明他的獨到見解:「文學創作非常好,透過文字發表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中就只有一個缺點,就是賺不了錢!只要父母輩一代開始克服,為下一代準備好創作的土壤,沒有經濟壓力下,文字創作是很有趣的。不能靠父母,自己就要找一種謀生技能,再從中發掘文字的創作空間。」彭導說來雖然有點mean,卻準確說出了重點。

與「文」同樂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在一九九一年首次由公共圖書館主辦,旨在表揚香港文學作家的傑出成就,鼓勵出版商多發行多元文學作品,讓市民接觸更多本地佳作。文學雙年獎共分新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兒童少年文學五組,從參選作品中選出優秀的中文文學著作。「第十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獲獎作品簡介展覽由現在起至明年5月31日於圖書館舉行,免費入場。

詳情:www.hkpl.gov.hk/biennial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