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2017】巴黎城中雨林、中大設計雲南泥屋 數四大綠色建築

撰文:劉力田
出版:更新:

我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人類不能無止境地擴展,終須面對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與自然共存。大自然與鋼鐵應該能夠共生,優秀的建築師們在關注環保的時候,其實正在考慮人類的未來。
以下四個2017年綠色建築,正好為我們展示了未來的模樣。

雲南新型抗震夯土農宅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設計

新型抗震夯土農宅。(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

說到建築設計,我們可能只想到美倫美奐、造價高昂的樓閣,而不會覺得土房泥屋有什麼設計可言;就好像生活與生存,建築好像只是「生活」,不會是「生存」。

受災的老夫婦。(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

然而,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建築設計卻突破這種想法,為「生存」而設計,該建築繼早前獲英國《建築評論》雜誌2017年度居住建築大獎後,今次更於「建築界奧斯卡」世界建築節榮獲「年度建築大獎」的最高殊榮。這座接連斬獲兩項世界大獎的建築不是什麼瓊樓玉宇,卻是一所位於雲南小村裡的小土房。雲南魯旬縣於2014年發生6.5級地震,造成當地嚴重破壞。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帶領的「一專一村」團隊便為災區光明村的一對受災夫婦重建家園,設計並建成了這座「新型抗震夯土農宅」。

當地以往採用傳統夯土農宅是由紅泥、粗砂、石灰塊的三合土夯實而造,簡單而言是「泥屋」,雖然冬暖夏涼,成本便宜,不過並不防震;混凝土建築則成本太高,村民難以負擔。團隊衡量之下,決定造一間「新型抗震夯土農宅」。用生土作爲建築材料,經濟易得,震後重建工程更可善用倒塌房屋的泥土,免卻建材的遠距離運輸和加工,省時省成本。

世界建築節項目總監Paul Finch評論說:「建築師成功地將『屋項加四面牆』的定義轉化為一個更深刻的意念。這座建築是一個示範,說明建築在最貧窮的社區和最富有的社區都同樣重要。」

越南「樹之屋」Binh
屋子,也是綠化景觀

清水混凝土加綠化植披。(VTN Architects)
綠化區域穿插整座建築,調控溫度。(VTN Architects)

在急速城市化的步伐之下,越南市區早已不復當初低密度自然風貌。由VTN Architects設計、位於胡志明市的這所房子「House for Trees——Binh」貫徹環保意念,最為顯著是採用垂直綠化設計,但「環保」之處遠不止此。

清水混凝土建築配合植披式垂直綠化,形成簡約而有格調的景觀,有效減低視覺負擔,不似其他累贅的屋子一樣從視覺上破壞環境。疊砌的結構令屋子不同空間之間產生壓力差,產生良好的自我通風,保持清爽,減少冷氣使用。屋內有垂直耕作設施,一方面讓小規模農耕融入生活,較大面積的泥土也有效調控整座建築的溫度,減低運作成本。

該設計同時獲得2017世界建築節「House - Completed Buildings」類別大獎。

+2

巴黎生態酒店1Hotel Paris
大城市裡的小森林

極富形式感的自然建築。(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中庭是開放使用的通道。(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這間富有形式感的城中森林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他仿照大地自然侵蝕的過程設計外觀。隈研吾對自然素材的運用最為著名,其中以木材猶甚,建築將以木質模組與金屬板交替砌成外牆,金屬板在樸素的木材之間反光,製造閃亮效果。

建築位於地鐵站旁,是行人的主經道路之一,建築師在酒店中庭位置設立園林通道,方便市民出入。中庭花園同時具備私人與公共性,並非單單「外觀綠化」,亦是市民可以享受的大型綠化空間,在刻意的遮陽設計下,環境猶如熱帶雨林。

大城市流行的國際風格建築講求一種「shape醒」感覺,大多線條俐落,該區其他建築正是如此,整個街區變得單調沉悶。隈研吾一向重視建築與環境融合,然而他最終決定摒棄街區原有風格,創造出這間城中森林,他模糊了建築輪廓、模糊了邏輯,更像是一種反抗宣言。

仍未建成,因此只有渲染圖:

加拿大直立式社區Church + Wellesley
摩天大樓裡的公園小鎮

一座大廈內藏小鎮。(3XN)
概念解釋。(3XN)

自古以來,社區都是一個平面概念,我們在說小鎮生活,必不可缺的前題是一大片土地和低密度建築。不過哥本哈根建築設計公司3XN設計了一種「直立式小鎮」,有摩天大樓內建立小鎮生活。

項目名為Church + Wellesley,將於加拿大多倫多興建,預計2021年完工。整個意念是將原為平面的小鎮式規劃立體化,成為「小村」,再將幾個小村架疊,成為大廈。不同的小村中間會有綠化觀景層,作為公共空間之用,更可設立小商舖,在大廈內構建完整商業圈,完成直立式小鎮格局。

內置多個綠化觀景層的設計讓綠化面積倍增,加上直立式小鎮比起一般低層建築小鎮更能消化人口,減低土地開發、公路等需求,保護自然環境。

犘天城市是不可避免,但集中發展也有其好處。(3X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