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三月】本地藝術家黃榮法鐵柱磨成針 時間是金錢還是藝術?

撰文:劉力田
出版:更新:

說不定「時間」對香港人而言有某種特別意義,畢竟我們既背負歷史,亦面對限期。
細至平時生活來說,香港人節奏急促,做任何事都要計算時間;生涯規劃嚴謹,三十而立猶如真理。對時間極端吝嗇,又極端浪費。絕望之時,期待時間會沖淡一切。
時間可以是一個極大的課題,聰明如霍金亦只敢描述簡史。黃榮法以時間為創作軸心,卻細膩呈現,是相當有潛力的本地藝術家,值得關注。

藝術家黃榮法。(港台節目《好想藝術》截圖)

黃榮法生於1984年,在香港土生土長,專注於錄像藝術、行為藝術及雕塑。2007年在城大畢業後,再於2013年取得倫敦大學斯萊德藝術學院純藝術碩士學位,同年於倫敦Tintype Gallery舉行《鐵柱成針》個展,並展出同名作品,此作品亦受到香港著名建築師兼收藏家林偉而(William Lim)推崇。

《鐵柱成針》既是行為藝術,副產品亦應用於其他創作之上,可說是黃榮發近年的核心項目之一。

《鐵柱成針》其實在2011年開始創作,黃榮法買了一根重量跟自己體重相等的鐵柱,用一個銼持續地磨,像中國諺語「鐵柱磨成針」一樣。在2013年展覽期間他仍每天在磨柱,他言道:「最終可能窮一生,鐵柱也未能磨成針。」他會將鐵柱磨下的鐵粉裝在針型玻璃小管內,在另一意義上實現「鐵柱磨成針」。在今年「藝遊維港2018」的展品中,黃榮法就用上了這些裝有鐵粉的玻璃針。

《鐵柱成針》副產品,將磨下的鐵粉裝進玻璃針裡。
黃榮法於今年藝遊維港的作品《時.針(已逝某天的時間囊)》。(龔嘉盛攝)

鄧小樺曾撰文形容黃榮法的藝術哲學是「逝者如斯夫」,時間像河流一樣不可挽回,我們只能通過事物間接觀察其痕跡,從定點中看見轉變。「黃榮法便是希望聚焦於事物之上,看到時間。」

黃榮法《短劃》系列 2016 油畫

黃榮法年紀不大,卻已經在世界各地舉行過數十場大大小小的展覽,作品有價有市,在香港、瑞士和倫敦均被私人收藏,亦被英國林肯美術館列作藏品。由亞洲當代藝術空間策劃、2016年舉辦的《短劃;喧笑;水塘》個展中,黃榮法發表近乎另一層次的優秀作品,將時間與歷史、政治不諱地連上,例如《短劃》將中國所劃的「南海九段線」分拆出來,分別在九幅畫上各畫一筆,令人反思這九劃的重量;而《用不著一千年或一百年,只要多等五年》則重回當年中台簽署「九二共識」的場地,坐在當年中方人員的坐位上攝錄窗外景色,該地位處中環,錄像剛好拍到「佔中」場景,觀乎香港政治,「多等五年」除了直指九七外,似乎到今天仍相當值得解讀。他的作品沒有主觀批判,卻能讓史實自己說話,反倒更有力量。

黃榮法《用不著一千年或一百年,只要多等五年》2016 錄像藝術

時隔兩年,今年他於Art Basel的個展《一寸光陰‧一寸金》更令人期待,作品描述寫道:

香港藝術家黃榮法將亞洲當代藝術空間的展位變為一件充滿語義的裝置作品,通過閃爍的霓虹文字以及比例荒謬的廉價鍍金腕錶,繼續他一直以來探索時間不受約束的特性。

根據Art Basel官網資料顯示,那是一件3.5米 x 5米 x 4.5米的錶型裝置,令人期待。

《一寸光陰‧一寸金》黃榮法個展

日期:3月29至31日
地點:Art Basel「藝術探新」1C34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