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節特約】藝術三月舞鬥木人巷 香港舞蹈實驗場

撰文:特約內容
出版:更新:

文:聞一浩
近年各個藝術機構都積極為年輕編舞提供創作平台,讓他們有嘗試和展演的機會,汲取經驗。在眾多平台中,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系列是較受注目的一個,除了因為演出日期比較固定,總在每年二、三月,還因為每年為十數位的編舞提供機會,遠較其他的平台/展演為多。自第四屆起增設的「舞鬥」,每屆便有多達七位年輕編舞展示其創作成果,其中有初試啼聲,也有崔護重來。各自在十至十五分鐘內呈現所思所想,或者想試的藝術形式。看了幾屆,覺得節目名稱叫「編舞木人巷」更為貼切。各個編舞需在設定的時間和框架內,展現自己最強的一面。

張喜龍同時是《跳,跳上後青春巴士》的編舞及舞者。

獨腳舞不孤獨

早前去看今屆七位編舞的作品預演,發現大部份都是雙人舞,只有馬師雅及張喜龍的兩支是自編自跳的獨舞。馬師雅當舞者時的演出看過不少,也是去年表現相當突出的一位,但編舞的作品卻看得不多,這次她選擇自編獨舞《烏》,預演所見跟之前看過的風格頗為不同;張喜龍自己並不認識,只看過幾年前他在此平台的演出。但他的街舞加現代舞的背景,令他《跳,跳上後青春巴士》的作品手法,跟其他的截然不同,也頗有舞蹈劇場味道。此系列雖然強調當代舞,但其實不拘一格,街舞、踢躂舞的編舞都曾亮相,為創作者及觀眾帶來不同的創作及觀舞經驗。

《同呼同吸》的編舞及舞者呂沅蔚 (右)希望表達人是互相影響的。

雙人舞探索人與人、舞與武之間的異同

五支雙人舞的編舞中,程偉彬、呂沅蔚及柯志輝都是首次在此平台系列出現。其中,我只看過程偉彬的創作。中國舞出身的程偉彬致力將不同文化養份與舞蹈結合,之前有武術、太極等不同的中國文化元素,也試過在作品中用上日本緊縛藝術。這次與戲曲演員吳國華合作《兩生》,將戲曲程式用諸舞蹈創作之中,探討兩者的異同。柯志輝之前的創作都錯過了,這次他是唯一自己沒上陣演出的編舞,由盧敬燊與馬汶萱演出《白噪音》,似乎會嘗試利用葵青劇院黑盒劇場的場地環境。呂沅蔚的《同呼同吸》則與舞者黎家寶實驗在同一空間內相同動作的差異:的確,兩個人做著同一動作,是否就是「一樣」?

七個作品當中有五個雙人作品,以身體和動作去探討舞蹈與外在空間的關係。

舞蹈是以身體探討對外關係

再度亮相的黃翠絲,作品《慢煮》意念來自其前作。但預演所見,整體已是全新的發展,她與女高音邵樂敏之間的互動,構成了不少張力。黃翠絲近年創作不少,每次作品都有其特色。同樣是再次登場的廖月敏,去屆以粉漿實驗不同物質如何改變動作的形態和質感,這次在《Hermetic Diode》中她將創設一個空間,讓她與盧敬燊以身體和動作去探討舞蹈與外在空間的關係。

由於七個作品同場上演,需要顧及轉景的時間及可行性。創作上因此而更著重以身體來表述,極簡的佈景也令觀眾更聚焦在表演者身上。實驗從來沒有保證,但未知的無窮可能也吸引著觀眾。看預演時,大部份作品均未完成,所以到時我也是懷著好奇入場。

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舞鬥》
演出日期:3月22 - 25日
演出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演出詳情︰http://elq.artsfestival.org/c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