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BODW】「文化與國際大都會」論壇 開展香港文化建設新想像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香港的國際大都會身份無庸置疑,然而其文化建設和規劃發展卻良久未有突破。西九文化區的規劃及發展一直是國內外媒體焦點。在去年12月的「設計營商周」(BODW),一眾專家講者就以「文化與大都會」為題,開展具啟發性的分享和交流,值得關注議題者深思借鑑。

西九文化區打造完整文化生態

「世界級國際大都會最吸引遊客的,往往並非它的金融中心區,而是文化。正如大家去到紐約市,都必定會去時代廣場,而非華爾街。」現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栢志高(Duncan Pescod)首先分享了西九文化區的設計特色。他指出,西九文化區內有多座外型獨特的世界級文化設施,整個文化區內的交通和繁雜嘈吵設施均藏於地底,促使每一位訪客以雙腳享受隨機探索的體驗,漫步海濱或是走到街上均可與街頭表演者相遇。

另外,西九文化區亦致力為本地觀眾帶來多元化頂級表演場地。如最早啟幕的戲曲中心,不但為表演者提供演出機會,同時舉辦不同主題的跨地域交流活動;公園中央的自由空間則帶來創新的跨界藝術表演,區內亦設置可供舉辦戶外活動的大草坪、全港最大的黑盒劇場,以及酒吧和現場爵士樂表演等。「我們希望打造出完整生態,讓商界人士來到香港,都會希望留港多一晚欣賞表演。」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栢志高(Duncan Pescod)
Xiqucentre© Courtesy of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走向自然、人性化的文化公共建設

至於前任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行政總監李立偉(Lars Nittve)則強調文化設施要尊重自然,以及人性化設計的重要性,並分享了他如何運用藝術策劃項目,為興建中的New North Zealand Hospital打破傳統醫院冰冷刻板的形象。醫院甚至希望吸引外來的人,把病人專用飯堂設計得像一般人光顧的餐廳一樣。醫院內更破格地設置禮堂,讓病人、護士或訪客參與醫院內舉辦的文化活動。策劃這裏的藝術元素時,他不希望像一般項目般以藝術品來改善或配襯建築物,反而著眼於藝術本身的功用。「這裏的藝術應要像醫院中的醫療儀器一樣,有實際功用,並打破醫院與外界的隔閡。」例如他們邀請病人把自己的家庭照帶到圖像館,讓人仿如置身家中。

前任M+博物館行政總監李立偉(Lars Nittve)© M+
New North Zealand Hospital © Herzog & de Meuron

反向思考:創造性思維

至於炙手可熱的設計師郭錫恩(Lyndon Neri)則從其上海的生活經驗出發,透過活化多棟舊建築物,表達在面對時代洪流的過程中,不應只顧惋惜懷念(reductive nostalgia),而要將之轉化成具創造性的思維(constructive nostalgia)。除了對舊建築感興趣,郭錫恩亦不斷打破傳統,例如他為韓國護膚品牌設計位於首爾的旗艦店時,亦利用了傳統燈籠的竹架作意念,於底層和上層分別設置了水療場和咖啡廳,讓顧客得到超越零售的完整體驗,對旗艦店留下深刻印象。

設計師郭錫恩(Lyndon Neri)
New Shanghai Theatre ©Pedro Pegenaute

反向思考:物料的責任

其他講者還有Ewan McEoin,作為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NGV新成立的當代設計及建築部門資深策展人,他認為「當代設計藏品就是一切事物的結合」,包含所有文化、經濟和工業系統等。此外,他分享了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帶出了物料的重要性。這些作品都能讓人們重新審視媒介本身,並考慮使用者背後的責任。他們在選擇館內作品時,都希望設計師或藝術家以一個敍事者的角度,透過作品呈現現今的情況,提升人們對地球的關注。

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當代設計及建築資深策展人Ewan McEoin © Selina Ou
M@Studio於2016年NGV建築評審得獎作品© Peter Bennetts

反向思考:打破界限約束

設計大師Ron Arad則從宏觀的角度,分享了他的設計哲學。他從極小到極大,逐一介紹了其作品設計的獨特視野。他相信「打破界限只會令界限更明顯,所以思想從來不受約束。」從國際性的在地經驗到深度哲學的交流,相信能讓香港未來文化建設的願景,展開了新的一頁。

設計大師 Ron Arad ©Asa Bruno
Mediacite ©Marc Detiffe

了解更多:http://bodw.com/t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