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電影】警匪片呈獨有張力 《寒戰》美指︰我們製造騙局

撰文:陳奉京 陳盈瀛
出版:更新:

「香港的電影比較時尚。」這話在香港人自己聽來,或有許多不認同,甚至笑出聲來,但這句話卻從大陸人、台灣人的口中聽過不少。然而,電影的時尚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對於香港電影能給予大陸觀眾時尚感,經常中港兩地奔走的本地著名美術指導文念中提到:「電影中的時尚感,就是針對觀眾的需要,去滿足他們的要求。大陸的電影市場正在進攻二、三線城市,他們尤其少接觸時尚,對靚人靚衫靚景有更大的渴求。」
攝影︰黃寶瑩﹑電影圖片﹑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寒戰II》
《意外》
《狂舞派》
《無間道》可算本地千禧後劃時代之作,最後天台一幕以維港為背景,尤其經典。

《無間道》可說是2000年後港產片的劃時代之作,電影對細節的經營,不僅贏來了極好的票房,口碑亦佳,十多年過去仍為人津津樂道。說起這十多年的香港商業電影,腦中或許會飄過很多經典場面。歸根究柢,電影的本質是光和畫面,最早的電影既沒有會震動的椅子,也沒有噴出來的香味,甚至連聲音都沒有,到了今天,電影演變成一種多官能刺激的娛樂之後,它的時尚感依然首先是來自於視覺營造。

尤其電影業愈來愈講求商業價值、投資回報,為滿足觀眾對電影視覺的消費需求,電影也日益看重時尚感的營造,甚至出於商業計算多於為電影主題服務,大有喧賓奪主之勢。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的彭麗君教授,就以「視覺過剩」的概念來分析黃精甫的作品,指出《江湖》及《阿嫂》均出現視覺效果大於人物的感覺。今時今日,許多大片一邊在票房上大有斬獲,一邊又遭受不少激烈的批評,是否也是因為「視覺過剩」卻主題空洞呢?

《花樣年華》劇照

除了美學,還須有話說的

在香港電影急速成長的年代,電影美學曾不斷突破。文念中說:「最具顛覆性的,莫過於王家衞一系列的年代電影,包括《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其電影美學不僅還原了六十年代不同家庭、階層的生活面貌,更加插了美術指導的個人風格在其中。這些美學成分,直接影響了往後許多人對那個時代的印象,甚至影響了整個電影工業的美學發展,包括其後一連串年代電影的形成,以及其他媒體的視覺風格與拍攝橋段。好的電影美術不純粹是對時代作出總結和歸納,更應該是具有前瞻性的。」

電影製作是涉及多個部門合作的龐大工作,導演、編劇、攝影、美術、剪輯……幕後眾多工作人員的合作才能成就出一部電影的美學,缺一不可;但美學沒有了故事、人物、主題的支撐,那就可能淪為「視覺過剩」的電影。所以,更進一步地說:好的電影除了美學,還必須是有話說的。然後,我們才可以說,香港電影是否有時尚。

當代警匪片呈現香港獨有的城市感

雖然創作中不會刻意強調「香港風格」,創作取材卻離不開生活。在《再生號》中,有一架列車將死去的劉 青雲載回陽間,就是由香港人熟知的纜車中發想而來。

如果創作的根本是一種耳濡目染,生於怎樣的城市,就注定了我們會拍出怎樣的電影─就如電影美指莫少宗所言:「電影特色與城市的關係,就如牆身的發霉、鐵枝的鏽蝕,你將它放在什麼環境,就會得出怎樣的結果。」香港這個稠密的小城,結果成就了許多出色的動作片。「香港城市很細,處理節奏較快的動作電影,氣氛特別強烈。好像我看《無間道》,感覺很有張力,因為畫面很壓迫;上天台、落地面已形成兩種對比強烈的節奏,這是由香港城市的特性賦予的。」

正在上畫的《寒戰II》,將香港票房紀錄帶上新高峰,若問香港警匪片為何能夠穿越時代而不倒,支撐它的血與肉,或許,就是我們的城市本身。

製作一些較大型而複雜的場景,莫少宗會預先製作 模型;因為除了視覺考量,還要預計現場演員走 位、攝影師機位、導演拍攝角度等等,事前的協調 非常重要。此為《寒戰II》立法會場景模型。

小城下 與生俱來的電影感

在香港警匪片的名單上,近年不時會出現莫少宗的名字,代表作包括《逆戰》(2012)、《赤道》(2015)、兩部《寒戰》(2012、2016)等等,尤其是《寒戰II》突出的票房成績,似乎為2000年後湧現的新一代警匪片,寫下了全新的電影風格與走向。

馬家輝曾在他的散文集《大叔》中寫道:「《寒戰》把香港呈現得何其美艷卻也何其恐怖,典型的城市,典型的香港,歡喜處處卻也危機重重,從高位俯瞰,從低位仰望,皆有一種濃濃的曖昧的美感。」驚艷的是,電影拍出了這個城市獨有的質感。負責電影美術總監的莫少宗,認真地想了想:「這種對香港城市的解讀,都是自然而然的。畢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並毋須刻意去學習什麼叫香港味,因為這是一種從小到大的渲染;由說劇本的語言、鏡頭的處理、節奏的調度,還有許多不易具體表達的電影語言,都已深深植根於思維之中,形成一種共同的視野。」

在城市中長大,自然形成了對城市景觀所獨有的敏感度;置於電影鏡頭下,就是一種對環境視覺的掌握。莫少宗憶述:「印象中,無論是哪一類的香港動作片,或多或少也懂得利用城市的色彩與氛圍;例如在曲折的街道穿梭,一拳一腳,一動一靜,都布滿暗湧處處的張力與美感,就如一種必不可少的電影語言。」

利用城市壓迫的特點,香港警匪片經常利用海底隧道作為拍攝現場;《寒戰II》甚至自行搭出一截隧道,務 求拍出更緊湊的畫面。

高樓 冷漠、動感與時尚的化身

編劇的語言是劇本,攝影師的語言是鏡頭,而美指的語言就是空間與道具。「我們要說服導演、說服演員,這是一個真實的環境,可以讓他們去投入發揮。我常打趣說,我們是在製造一個騙局,先要騙得過團隊,才可以騙得過觀眾。」莫少宗看到的香港城市,是在稠密的結構中,透出一份時尚感,別的地方模仿不來,也營造不了。「提起香港,永遠會立即想起維多利亞港,一面山一面海,和互相對立的中銀大廈與IFC。一眼看上去有圓有方,有橫有直,graphic感很重,所以本身就富有一種時尚的美感。」香港的建築物,在他眼中尤其具有感染力。「青馬大橋,還有中環的高樓大廈,這些標誌性的地標,觀眾只要一眼看到就會認得。」

觀賞《寒戰II》尤其有趣的是,那個香港熟悉,卻不沉悶。導演將背景設定為政府高層間的鬥爭,情節不再流於只是拳腳動作,還有重重心理智謀上的較勁。當警匪片的布局愈趨複雜,電影中的城市亦愈見宏大。「拍攝《寒戰》的時候,我們刻意營造國際都會的感覺,呼應電影劇情的氣勢與氛圍。所以電影中出現了許多香港的特色建築,高樓大廈與公營機構,好像立法會、警察總部、政府總部、ICAC,都出現得特別多。」場景大部分都是搭建出來的,室內空間很多,但那城市感甚至現代感,卻是出奇地濃厚。由室內映照室外的城市,莫少宗巧妙地運用了玻璃,將兩者連繫在一起。「多場外景在中環拍攝,那裏有各種玻璃屏幕構成的大廈,互相反映,就如許多面鏡,很有動感,在這種冷漠的商廈建築中,反而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活力,不像水泥大廈,永遠是死氣沉沉。於是打造重要場景之一的會議室時,我們在裏面放了一張大型玻璃枱,單邊辦公室,令陽光可以射進室內,與外面的世界呼應。上面吊了一組重型不鏽鋼吊燈,就是要有一種壓迫感,直射下來的燈光令畫面更實在、更有張力,不會感覺散碎。」

《赤道》生化演習一幕,在中環大會堂側的空地 搭景,利用背後開闊的城市景觀渲染出更宏大的氛圍。

堆砌不來的香港風格

過萬呎的警署也是搭建出來的,布景與真實間的差異,就是可以存有多一點想像。「現實中的警署不過就是一個『工作空間』,是一個寫字樓而不是戰鬥策略部門,所以很難將整個劇本放進這個環境。於是我們參照香港現行的公營設施,發覺許多都改用了更富現代感的工業設計,好像香港政府合署,都是運用了水泥、工字鐵這些較具時尚感的建築手法,而警察總部翻修之後,亦撇除了舊式的辦公室設計,貼近現時新式的商業大廈。也因為故事發生在管理階層,即是警察部第二把交椅的一班人,斷不會不修邊幅,所以用西裝來營造一種便裝的制服效果,整體就非常鞏固立體。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寒戰》中,更現代化的警署形象。」

電影的視覺,既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同一時間又刻劃着我們對時代的歷史印象。警匪片中的城市觀,由《無間道》樹立起的一種時代風格,來到《寒戰》無疑是又再深刻明確了一點。「就如最初說的,是因為地方特色與成長背景,推進着一種風格的形成,你問我這一刻的風格是什麼,我說不出來,但到未來回望,或許就是一種新的啟發。」

莫少宗

資深電影美術指導,曾從事廣告創作。參與的作品超過五十部,包括兩部《寒戰》(2012、2016)、《冰封俠》(2014)、《逆戰》(2012)、《色,戒》(2007)等。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