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撿垃圾的藝術家

撰文:陳奉京
出版:更新:
藝術家自己也可以是「展品」,圖為公司成員蔡濟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206室。(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堆填區,是物品喪失價值後的最終歸屬。它們一生的故事,是從零到一再變回零的故事,在經歷了生產、使用和丟棄之後,便被永遠掩埋於地下。命好一點的,會被人回收,變成另一件物品;更命好一點的,就是被葉偉立撿到,搖身一變,成為「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的產品。

「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的企業理念。(陳奉京攝)

這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有「理念」、「產品」,也有員工。「企業理念」中包括「純手工摸良心」、「在地嚴選產地直送」、「鐵漢柔情嬌娃霹靂」;這次展出的「公司產品」則有「包生男」、「鮑蔘腩」等等,但哪個是「包生男」,哪個是「鮑蔘腩」,就要由觀看者去對上號了。

「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是葉偉立於2009年開始的藝術計劃,單從這個名字,你就能感受到葉偉立的幽默感。他把文字創作,也納入這個計劃當中。公司每位員工還有各自的頭銜,有的稱自己為「國際撤展人」,有的稱自己為「寶藏嚴駐村王八蛋之一」——於是又有人自稱是「寶藏嚴駐村王八蛋之二」。這些幽默的文字,可以化解藝術高高在上的形象。

在海邊,他開始了撿垃圾

 

葉偉立並不是真正的拾荒者。攝影系畢業後返回台灣,一直從事藝術創作,他真正開始撿垃圾是在2009年。那一年,他一家人從台北搬到妻子老家居住,一個靠近大海的地方。他說,那裏的生活比在台北自由,他喜歡到海邊漫步。他撿的第一件垃圾就是在那個海邊撿的,之後愈撿愈多,也終於催生了「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計劃。

葉偉立的兒子、「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少東主坐在地上,看著父親的作品。葉偉立的太太也是「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成員,素有收集抽屜,後由葉偉立用四扇公廁門,組合成一個櫃子。(陳奉京攝)

在海邊撿到最多的是什麼?石頭?貝殼?死魚?都不是。他撿到最多的是鞋。他到現在也不明白為何海邊最常見的垃圾是鞋子,他說他本身對鞋子並沒有太大的興趣。這些尺寸、款式、品牌各不相同的鞋子,幾乎沒有一隻是完整的,最後成為了他創作的素材。如今即使在藝廊中展出,其實也頗讓人感到詭異的。有記者問他:「你想像過這些鞋子的主人是誰嗎?」

 

「沒有。」他笑著回答,「但我看到每隻鞋子都有它的個性。」

撿垃圾,是一種思考

葉偉立在寶藏嚴駐村時,曾拍了一張錄音帶的相片,離開寶藏嚴時並沒有帶走,幾年後回去把它撿回來。「時間」在照片上也作出了它的創作。(陳奉京攝)

在藝術家給垃圾重新賦予價值之前,其實他已經先對垃圾作出了價值判斷:「有時候,我看到物件的第一眼,心裏就已經知道要拿它做什麼。」當然,葉偉立並不是每一次撿垃圾時都已想得如此清楚。2008年,他租下了一家老戲院作為工作室,3年後,業主決定出售那家老戲院的時候——也就是說,老戲院將被拆除重建,於是,葉偉立把戲院公廁四道厚實的門拆了下來。事實上,那時候他並不知道有一天會把這些門用來做成一個櫃子,甚至那時連「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計劃也未有蹤影。

 

正如漢雅軒總監張頌仁介紹葉偉立時所說:「他的作品很難說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

 

垃圾遇上葉偉立,是一種緣份;但到了葉偉立手裏的垃圾,也不必然「飛上枝頭變鳳凰」。有時候,他還不得不把部分撿回來的垃圾丟掉。不僅撿垃圾是一門學問,他說:「還要懂得丟。」而垃圾,又重新變成了垃圾。

葉偉立的這個展覽無疑是有趣的,除了可感受垃圾的另類魅力,或感受藝術家無處不在的幽默感,也可重新思考「消費」、「生產」、「藝術」的關係。

「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已公開展覽多次,每一次都是重新創作,圖為在苗栗的展覽。(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葉偉立個展:「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選輯

日期:2016年1月22日至3月5日

地點:漢雅軒(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