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藝術】七老八十銀髮族藝力無窮 自由發揮Creative Aging

撰文:洪昊賢
出版:更新:

70歲老嗎?電影《楢山節考》講述日本一條鄉村有棄老傳統,老人到了70歲便由長子背上山丟棄。現代人愈來愈長壽,「老人」的定義也發生了轉變,即使以65歲為法定退休年齡,許多人也是退而不休,甚至難從外表上看出老在何處。香港人的平均壽命已達到81歲以上,這意味着,倘若一個人在65歲退休,他還有十幾二十年的「閒暇」要度過。
現年65歲以上的老人,大多出生於二戰後的嬰兒潮,這些人曾經是戰後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忙碌了大半輩子後,是否要聽着蔡琴的歌,在搖椅中度過最後的歲月?即使在同一個時代背景下成長,老人亦有很多種老人,心目中理想的老年生活也各有不同。當藝術走入老人,或者老人走入藝術,那是否會帶來不一樣的老年生活,同時又為我們這些尚有時間可揮霍的年輕人,帶來不一樣的老年想像?
攝影:龔嘉盛

從「銀青」創辦至今,俞若玫邀請了十數位藝術家任導師,舉辦了畫班、自由舞班、鼓班、木藝工作坊,以及一些多媒體的活動。

老人 熱愛自由發揮

星期六晚,社區藝術組織「銀青乒乓」的策劃人俞若玫帶着一群老人家去看《東方三俠》,你以為看Cult片是文青專利?土佬、妙嫻、要弟、瑞燕和吳林,這群最小76歲、最大已經86歲的老人家,去過Art Basel、西九自由野和油街實現,與文化藝術有過不少接觸。一群沒有藝術基礎的老人,為什麼會突然走近藝術?現年86歲的土佬最先加入「銀青乒乓」,退休十多年,起初他會在公園看人賭錢,或周圍閒逛,偶爾也會去長者中心。他和一眾老友記都覺得長者中心的活動收費貴,學畫班什麼的都要花錢。「而且那些活動通常都有幾十人,趕大隊,似賣豬仔!」他有點激動地說。

除了收費,對一眾參與「銀青」的老人來說,長者中心的活動有太多標準要跟隨。「在長者中心學畫,老師通常會起一個稿給你,要你跟,好似畫蘋果那樣,一定是紅色的。但在這裏,就可以自由發揮。」接近80歲的瑞燕這樣說。3年前加入「銀青」之前,她說自己連藝術是什麼也不知道。76歲的吳林有自己的創作主體意識,她補充道:「自由發揮很重要,未必要跟住佢哋來畫。會自己諗點樣創作,諗唔到就周圍行,回家再畫;有時想不開,心情不好就畫畫,開心好多。」

一眾老人家對於創作的自主權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你一言我一語,沒有深奧的藝術理論,也沒有什麼大道理,卻讓人感受到藝術在他們身上產生了微妙的作用。2013年,俞若玫成立的「銀青乒乓」社區藝術組織,以建立銀髮與年青人溝通平台,強化銀髮的主體為目的,希望實現 Creative Aging。她說,「銀青」跟社區中心最大的分別是不量化也沒有企圖,不會強逼老人家要做什麼:「非常自由,有些來了之後走了,後來又回來。」

自由發揮很重要,未必要跟住佢哋來畫。會自己諗點樣創作,諗唔到就周圍行,回家再畫。
吳林
在長者中心學畫,老師會起個稿,你畫蘋果就一定是要是紅色;在這裏,就可以自由發揮。
瑞燕

走過 戰後艱苦歲月

土佬對攝影的興趣濃厚;妙嫻可以畫畫一整天;瑞燕不識字但隨口能說出通俗諺語的典故,什麼「花被蓋雞籠」、「朝種樹晚鎅板」……活到他們這個歲數的老人,大多從戰後的苦難中成長起來,生命力非常強韌。土佬退休前做的是三行(泥水、木工、油漆),瑞燕做的是清潔,要弟則在廚房工作,生活中除了張羅三餐以外,基本上都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文化甚至藝術。

「20度溫水,浸30分鐘,拎出來,過清水,拎起,吹乾。要過三重水。」在藝術計劃中曾經參與過黑房曬相的土佬,只去過一次,卻能清楚地記得整個步驟。老友記說,攝影是土佬年輕時的心願。

年輕時他是「飛仔」,玩電單車、玩皮褸,更學習攝影來追女仔,惜後來卻沒機會再接觸攝影,直到參與「落牙」項目才終於一嘗年輕時的心願。老人們的記憶力,或許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褪色,同一番話有時會說兩次,年輕人或會嫌嘮叨,但他們對於熱愛的事和得來不易的機會,卻有着不輸於年輕人的執着。

二十度溫水,浸三十分鐘,拎出來,過清水,拎起,吹乾。要過三重水。我後生嗰陣,就想玩攝影。
土佬
睇返自己展覽?其實都習以為常,無咩感覺。開心,但其實唔識太多。
要弟
做咩都要有耐性,唔能夠學學吓就唔學。
妙嫻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