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告】未來得及拿諾貝爾的音樂詩人 Leonard Cohen去世

撰文:洪昊賢
出版:更新:

上個月Bob Dylan意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許多人認為,同為創作歌手,詞作更有詩意的Leonard Cohen也值得獲獎。今早,Cohen卻已經離開我們,留下一把沙啞的聲音,一首首富詩意的詞作,一個不死的憂傷靈魂。

2012年,Cohen上台領取國際筆會首屆具優秀文學價值作曲大獎(PEN Award for Song Lyrics of Literary Excellence)。(REUTERS)
詩集《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是Cohen出版的第一本詩集,其後他還出版過小說,六十年代時已譽為「加拿大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走上音樂舞台前 已是加拿大最重要作家之一

1934年生於加拿大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的Cohen,中學時已經接觸音樂和詩歌。1954年,他在20歲時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歌,並於兩年後出版第一本詩集「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在站上音樂舞台之前的整個六十年代裏,Cohen已經譽為「加拿大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68年,Cohen獲得加拿大最重要的文學榮譽「總督獎」,卻拒絕接受這一獎項。

文學創作難以維生,是許多作家用自己的人生一再證明的事。雖然Cohen家世不俗,父親的遺產足夠他繼續創作而無生活上的憂慮,但在先後出版數本小說集銷情卻都一般的情況下,他把注意力轉移到音樂上。1967年Cohen來到美國,以其迷人的嗓音與詩化歌詞,開啟了輝煌的音樂篇章,那時候他34歲。

2013年,已79歲高齡的Cohen在瑞士蒙特勒爵士音樂節(Montreux Jazz Festival)上演出。(REUTERS)
當今最高水平及最具影響力的唱作人。 (high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echelon of songwriters)
美國搖滾巨星Lou Reed評價Cohen

跨越文學與音樂的界限 Dylan 與 Cohen

諾貝爾文學獎給Bob Dylan的表彰是「在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嶄新的詩意表達」——這點同樣適合Cohen。不少人認為Cohen的創作跨越了文學與音樂,甚至其他藝術的界限;也有人認為他不忠於文學,「歌手的Cohen」在往後的認知裏總是取代了「詩人的Cohen」。

2011年,Cohen獲得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Letters),他在致辭中不禁落淚。(REUTERS)

Bob Dylan和Cohen經常被拿來比較,而他們本身其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Dylan一邊開着車,一邊跟坐在車上的Cohen說:「有位知名的歌曲創作人對我說,『OK,Bob,我承認你是第一名,但我是第二名。』」Dylan繼續說:「但是在我看來,Leonard,你才是第一名,我是第零名。」

Dylan曾評價Cohen的作品「深沉而真實」,也提到Cohen的音樂創作常被忽視。Bob Dylan與Cohen經常被比較:Bob dylan更搖滾,容易成為時代的聲音,更易被大眾接受;而Cohen則更為深沉內斂,在文藝界得到更多讚賞。與Bob Dylan相較,Cohen也許顯得更深沉陰鬱,原因不止是低沉的聲線。Cohen的歌詞時常被認為壓倒了他的音樂創作本身,而其創作題材總是離不開憂愁、性愛。《Suzzanne》是憂傷的情歌,寫出軌;《Everybody Knows》寫的是八十年代愛滋危機裏人們的性關係;《Seems So Long Ago》等曲都瀰漫自殺氣氛。

宗教與政治也是Cohen歌詞中的重要部份,他對戰爭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對受壓迫群體一直表現同情,如歌曲《The Old Revolution》。Cohen 最著名的作品《Hallelujah》反映其在宗教信仰上的探索,他曾隱居於洛杉磯附近的修道院並有法號 Jikan(沈默)。

「像一隻佇立在電線上的鳥兒,像一個午夜合唱團的醉鬼,我以自己的方式爭取自由。」 (Like a bird on a wire, like a drunk in a midnight choir, I have tried in my way to be free.)
歌曲《Bird on a Wire》,Leonard Cohen
Cohen的自畫像。

與死亡那麼接近 在天堂上舞蹈

上月才推出第十四張大碟《You Want It Darker》,歌曲《You Want It Darker》歌詞寫到「I'm ready, my lord」,彷彿已經預備好什麼。Cohen在最近一次接受《New Yorker》訪問時提到:「最大變化的很接近死亡,我是那種喜歡秩序的人。我希望盡可能地整理好該整理的事。如果不行的話,也不要緊。不過我天性就希望所有事情都有始有終。」

訪問中Cohen提到自己很幸運:子女都住得近,有幾位好朋友,財政上亦未遇過很大的挑戰。然而,對他的樂迷來說,總是穿著優雅西裝並憂鬱地抽煙的Cohen,死訊未免太過突然。2016年,這個世界失去了很多:David Bowie、阿巴斯、還有艾可(Umberto Eco)。

按下一個Play鍵, 1984年的這首《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眾人離去,音樂散場,只剩下低啞的聲音,Cohen的靈魂在天堂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