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環】「不隨波逐流」 雕塑家任哲的武士精神

撰文:翟啟豪
出版:更新:

粵語中的「四正」(音:si3 zeng3)在道教中另有其意,指「正心、正念、正言、正行」。中國藝術家任哲在中環交易廣場舉辦的展覽,以「罡」字為題,既有其天文原意,指北斗星的斗柄,又含有道教中「四正」之意。
在北京出生和成長的任哲,自稱是一位「喜歡英雄的男孩」,他用四年時間創作了此次展出的十八件大型武士雕塑,每一座雕塑都散發着猶如超級英雄一般的氣質。對於英雄主義,他的理解是:「放在現代來看,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英雄和武士。」

八十年代做政治波普、傷痕美學,是因為切實經歷過,才能出現這樣的作品。如果因為作品成為潮流就去隨便模仿,藝術家就會迷失自己,還是要做自己內心真正喜歡和關注的東西,自己文化中蘊藏的東西。
任哲
任哲全新青銅雕塑《辰坎》。辰坎為「護世四天王」之一,主要負責「職雨」(控制雨水的降臨)。(翟啟豪攝)

「做回自己」的覺醒

任哲的不銹鋼雕塑《金剛心》。他認為在現今繁囂世界中,決心和毅力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門。(翟啟豪攝)

任哲上一次舉辦展覽,已是差不多四年前的事。這幾年間雖然不斷創作,但他每年只對其中的四五件作品感到滿意,而且不想「為了做展覽而去做展覽」。他希望這幾年的創作成果為觀眾帶來一種正能量,以這些雕塑所彰顯的勇氣和武士精神激勵觀衆「回歸自己」和「不隨波逐流」,也是英文副題「The Awakened Warrior」(覺醒武士)所表達的意思。展覽設於中環交易廣場,任哲利用中央大廳的圓形設計,將作品《雷》置於正中心,而其他雕塑則以此為軸心排列,一方面象徵「天圓」,另一方面又帶出他「萬物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連結」的想法。

東方雕塑重「意」,西方雕塑重「形」,而任哲的雕塑則是形意兼備。他將傳統中華文化和西方當代藝術結合,以雕塑技藝將武士的英雄形象呈現,作品變得並非單純「寫意」。雖然雕塑人像的臉上並沒有具體的神情,但他透過動勢和形態上的細緻刻劃,營造了一種雄偉的氣勢,即使雕塑是靜態的呈現方式,仍充滿動感。任哲的雕塑以青銅或不鏽鋼為材料,青銅能夠使雕塑在完成之前稍微擴大,方便加上更多細節,但堅硬度又比可塑性更高的陶瓷和石材為高;而不銹鋼則不僅保留了青銅雕塑的優點,更使作品充滿當代氣息。

真正好的藝術品,應該是不分東西方的、不分傳統當代的。
任哲
任哲不少作品以不銹鋼鑄造,除了保留了青銅雕塑的優點,更使作品充滿當代氣息。(翟啟豪攝)

中西文化皆為養份

任哲自小開始學習書法,展覽中亦有不少他的書法作品。(翟啟豪攝)

80後的任哲喜歡hip-hop和打藍球,更曾經留過Mohawk(雞冠頭),他形容自己像中國其他年輕人一樣,深受西方流行文化影響。後來在清華大學美術院雕塑系修讀學士及碩士學位,他又對古埃及、古希臘、傳統中國和現代主義的雕塑體系都有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但中華文化始終也是他成長的養份,因家庭的影響自小開始學習書法,展覽中亦有不少他的書法作品。書法與雕塑雖屬兩種不同媒介,但對照任哲的兩種作品,卻能發現他從兩者間找到了相通的藝術氣韻。

除了以古代武士為題材,任哲的雕塑亦有不少「琴棋書畫」的元素。例如,《尋白羽》的靈感就是來自盧綸的《塞下曲》中描寫漢代名將李廣的詩句:「平明尋白羽,沒左石棱中。」而《雲山風度》中的武士正彈奏無弦的枯木古琴,靜中有動。

任哲作品《雲山風度》,武士正彈奏無弦的枯木「古琴」,同時展現出動和靜。(翟啟豪攝)
任哲形容自己如中國的其他80後年輕人一樣,深受西方流行文化影響,他喜歡hip-hop和打藍球,更曾經留過雞冠頭。(翟啟豪攝)

藝術家Profile

任哲,生於1983年,北京藝術家,擁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學士及碩士學位,中國雕塑協會會員。

置地公司:「罡」- 任哲雕塑個人展覽

展期:即日至3月30日

地點:中環交易廣場中央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