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麗舞台背後 香港藝術節總監何嘉坤:推展原創節目

撰文:陳奉京
出版:更新:

「買咗飛未?買咗飛未?」
新一屆香港藝術節經已展開。而顯然,對於香港藝術節總監何嘉坤(Tisa)而言,叫人買票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要說兩遍。記者半開玩笑回應她:「未啊,好忙,不如你們幫忙推一下標準工時,讓我們有時間觀賞節目。」
「其實我的同事工作也經常超時。」Tisa笑道。

自2006年接任行政總監一職以來,何嘉坤已與藝術節同行10年。(江智騫攝)

我是半開玩笑,Tisa說的卻大概是實情。踏進藝術節辦公室那一刻,熱火朝天的工作氛圍撲面而來。每年藝術節的一個多月裏,上百場的文化藝術節目舉行,背後靠的正是這小小辦公室裡的數十人。

與觀衆同行

2008年,香港藝術節邀請「星躍馬術奇藝坊」帶來馬術表演《巴圖塔》。Tisa說,如非遇上香港舉辦奧運馬術比賽,也沒資源去搞這樣的節目。(香港藝術節)

「現在的世界小了,通訊容易了,觀衆很容易獲得各種節目資料,所以他們對文化藝術的了解愈來愈深,知道的愈來愈多。」世界在變,觀衆的口味也在變,這成了藝術節的挑戰之一,但Tisa不希望藝術節跟隨觀衆的變化,而是「跟觀衆一齊走」。

香港藝術節1973年創辦,現時的香港9大演藝團體當中,當年只得香港管弦樂團,香港文化中心連影子還沒見。Tisa 底氣十足地說,藝術節這44年來沒有變的是,它依然是全年的亮點,但要維持做一個亮點,卻比過往困難很多,她用一句話帶過:「現在做人做事都比以前難」。

「藝術節的憲章裡面,寫着希望對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有貢獻。那麼,要做到有貢獻就不是人有我有,一定要找一些特別的東西,或者新的東西,或者能表現不同看法的。」

令Tisa印象深刻的,有2008年「星躍馬術奇藝坊」(見圖)帶來的馬術表演《巴圖塔》、2011年在九龍寨城公園舉辦的《聲光園》,以及2012年融合時裝表演和舞蹈元素的《藝裳奇幻世界》。對於Tisa 而言,今年的節目《真相奇幻坊》,亦是一次新鮮的嘗試,英國兩大劇團以顛覆的手法重新演繹名著,Tisa 形容它是一個很另類的節目,「既不是馬戲,也不是舞蹈、戲劇,而是一個跨界別的演出,並且有不少美術的元素」。

藝術節不僅引入節目,也做了不少原創節目,而做原創節目要花的功夫更多。

「拿簽約來說,從外地請一個團體過來表演,一個合約可搞定,裡面有齊表演的人數、內容等等;而原創節目的合約,足有一寸厚,因爲每一個參與的台前幕後都需要一個個『撈』回來。不過,有趣的是,這樣就變成可以跟着整件事,由構思到看著它成型、更改、成熟,然後是排練,最後登上舞台正式演出。幸運的話,還可在香港藝術節演出結束後再作巡演。」

Show外有Show 拉闊文化

每年的藝術節,不僅是那百多場的演出,「加料節目」把演出從舞台帶到社區,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今年的3個重要節目,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安魂彌撒曲》、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德國作曲家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都是屬於宗教音樂。

這些宗教音樂作於100多年前,與當代香港人或許比較疏離,但藝術節圍繞宗教音樂這個主題,舉辦多場有關活動。「音樂與教堂之旅文化導賞遊」,由牧師帶參加者遊覽十多個具歷史的本地教堂,包括30分鐘的聖樂音樂會,既了解本地宗教和城市發展的歷史,又能從中了解聖樂與教堂的關係;「鹽田梓文化遊」,則把參加者帶到本港最具歷史的天主教社區之一 ── 西貢鹽田梓,在聖若瑟堂聽講者介紹不同的聖樂作品及威爾第的《安魂彌撒曲》;2場華人聖樂音樂會,更帶來由華人作曲家創作或改編的宗教音樂作品。

最缺的是錢 同事靠捱

Tisa 表示,藝術節最大的挑戰是缺乏資金。如果政府能提高資助額,她也希望能改善同事的工作環境。(江智騫攝)

第44屆香港藝術節,年度預算約為1.1億港元,當中的3,318萬元屬政府撥款,即政府資助約佔其中的30%。Tisa 表示,一直以來藝術節最大的挑戰是資金不足,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資助。

在香港做文化藝術工作的,第一個是康文署,它是政府全資的,然後是9大藝團,有一半是政府資助,而我們只有三成。我們從政府拿到的資助,大半最後以場租交回給政府。如果大家都是三成資助,那這是公平競爭,但事實上現在的差距真的很嚴重。和政府談,他們總是很客氣的,他們會說:「你們做得到嘛,對你們充滿信心。」
香港藝術節總監何嘉坤

香港藝術節想做觀衆調查,「想實實在在知道觀衆是在哪裏買票的,想知道年齡的分佈,有多少是特地來香港看的」,但因爲資金限制,做不到;想改善工作環境,「有些同事的辦公桌連學校的書桌都不如」,但因爲資金限制,做不到。Tisa 坦承,政府沒有說不能改善工作環境,沒有說不能做觀衆調查,但爲了保證節目質素,錢都投放到了節目上,在行政開支上能省就省。

「我希望有機會欣賞藝術節的朋友,都知道後面有一群這樣有心的人,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做到那樣的東西出來。」Tisa 說,「他們在辦公室的時間很長,每天8點多就開始在這裏,有時候通宵工作,有時候演出結束還要回來。」因爲空間不夠,有時候 Tisa 還要把自己的辦公室讓出來給同事開會。 Tisa 也大讚同事很願意捱苦:「他們有一種使命感,要保住藝術節。他們都是一群很熱愛演藝的人,只要舞台上的演出能做好。」

未來有什麼規劃?Tisa 說:「我們的未來就是接下來的幾個禮拜。」對於觀衆來說,藝術節就是那幾個禮拜的事;但對於工作人員來說,藝術節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香港9大藝團2014-2015年收入(資料來源:各藝團年報)

藝團

收入及資助比例(以港元計算)

香港中樂團

政府資助6,345萬,佔總收入83.27%

香港管弦樂團

政府資助7,844萬,佔總收入56.50%

香港小交響樂團

政府資助2,844萬,佔總收入60.08%

香港舞蹈團

政府資助3,670萬,佔總收入76.38%

香港芭蕾舞團

政府資助3,796萬,佔總收入70.73%

城市當代舞蹈團

政府資助1,708萬,佔總收入52.08%

香港話劇團

政府資助3,897萬,佔總收入64.27%

中英劇團

政府資助1,509萬,佔總收入46.60%

進念.二十面體

政府資助1,150萬,佔總收入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