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 Wear Culture】重整網上時尚專案 一頁整合資訊鴻海

撰文:黃立暉
出版:更新:

如果用一句說話快速介紹這到底是什麼,我會說:Google製造了一片網上資訊鴻海,然後在這汪洋之間重新整合出結構龐大的時尚專案。

(We Wear Culture頡取圖片)

當中就以藝術為例。早在2011年,Google已經以google map形式連結讀者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不但讓網民以虛擬方式遊覽博物館,更讓我們直接從互聯網上「觀賞」藝術。發展至今,若你在Google搜尋「arts and culture」,第一個顯示的結果便是「Google Arts and Culture」。Google已經發展了一個獨立的藝術專頁。每一日都有多項精選新聞與文章、專題故事(如以「同志驕傲月」為題的)、又或者直接地欣賞個別藝術品的功能。簡單而言,Google在發揮龐大搜尋功能的同時,再主動整合,將各樣關聯事件變得貼地和連繫。
 
近日,又劍指時尚,推出「We Wear Culture」企劃及專頁,再次作出了一場很好的整合。

 「We Wear Culture」跟超過180個單位合作,包括藝術博物館、時尚學院、時尚資料庫、各地時尚相關組織,網羅超過三萬款時裝,地域覆蓋歐、亞、美洲。

(We Wear Culture頡取圖片)

資料頗豐富,重點是展現出相當系統性的整合度。主流角度的篇章固然沒欠缺:從新聞上看(每日精選時尚新資訊有數篇);從單品上看(類別涉獵Hoodies、Sukajan Jacket、The Choker等);從設計師上看(由Gabrielle "Coco" Chanel、Manolo Blahnik、Vivienne Westwood到Cristóbal Balenciaga及更多);甚至從時尚Icon上看(如Marilyn Monroe、Audrey Hepburn等),人選都由古到今。

(We Wear Culture頡取圖片)
話雖放在互聯網,表現形式仍略嫌傳統,還是根本在「模仿」傳統雜誌?(We Wear Culture頡取圖片)

有別於一般時尚傳媒,「We Wear Culture」追求的不是最新最快,甚至無關觀點有多獨突,提供的是一種讀者在資訊上的搜尋傾向。它主動提供了以今天時尚熱話的角度訴說時尚:如「The impact of fashion」中,有探討fast fashion禍害的專題「The Cost of Fast fashion」、又或者寫時尚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的建構,重點都圍繞「Fashion does matter」;也有一些較專項的時尚介紹:「The Making of」專講世界各地時裝手工藝,日本和服自然不少得,連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編織技法都有,實在令人驚喜。

(We Wear Culture頡取圖片)
(We Wear Culture頡取圖片)

網站多番活用了多媒體展示方式,例如製作了一系列360度視點影片,雖然影像並非最高清(這大概是360度拍攝的老問題),但製作上頗認真。
 
不過,除了較嶄新的360度拍攝鏡頭外,其他專題的呈現手法一般偏向傳統,瀏覽時就真的像走進博物館一樣:一件作品旁邊輔以一大段資訊(表現方式以相片或影片不等)。可取的是,無論你如何放大影像,影像都不會變得粗糙,加上良好的資訊取捨,已經算是很好的整合。

十六世紀的英國宮廷刺繡,多次放大後仍然非常清晰。(We Wear Culture頡取圖片)

www.google.com/culturalinstitute/beta/project/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