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紀錄片大會開幕 創作者大膽聚焦清理低端人口等敏感問題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第二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周四(18日)在浙江杭州開幕,大會以「我紀錄事實」為宣言,倡導記錄片回到真實本源、回歸人文關懷的價值觀。
本次大會對於中國現實問題的映照較以往大膽直接,諸如北京清理低端人口、農民工子弟學校、北京宋莊藝術村、大齡剩女、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等題材成為青年紀錄片創作者關注的對象。

西湖紀錄片大會開幕,青年創作者大膽聚焦清理低端人口等議題。(多維新聞)
+7

紀錄片照進現實 關注個體生存權

《24號大街》劇照。(網上圖片)

本次會議評優單元、提案單元中,包含了很多與中國現實直接相關的紀錄片。如評優單元的《24號大街》,就是取材於中國很多大城市不斷進行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導演潘志琪表示,自己希望通過24號大街的建設變化,去參照主人公的現實生活和家庭狀況,思考在高速發展的大時代下個體的生存權益。

在大會提案單元中,以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為背景創作的紀錄片《棒少年》同樣受到關注。作品記述北京市郊一群孤兒和問題少年,在70歲老人的帶領下訓練棒球。一場大火下,北京清理了幾百萬人,棒球基地也被限期搬離。為了備戰比賽,球隊無奈轉到廣東中山集訓,而原來的棒球場周圍,不到半年的時間成了超級大工地,一座座住宅樓陸續拔地而起。

雖然該片只是記錄了已經發生的事實,可在題材的探索上,較之於以往則明顯大膽了許多。畢竟對官方來說,北京那場大火之後對於所謂「低端人口」的清理之舉,已成為不願再提起的「傷疤」。

紀錄片《丘山》海報。(網上圖片)

藉個體經歷探尋​宏觀思考

全球首映的評優紀錄長片《丘山》,被導演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以便探討在這個壓抑浮躁的現代社會中,人該如何轉而向內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主人公丘山在經歷了一番對自我的審視與質疑後,決定離開浮躁的城市,在山中尋找自己的內心。

在物質蓬勃與精神匱乏之間,很多人變得浮躁、迷茫,這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狂飆突進之後留下的時代命題。何去何從,既是個體的思考,也是內含着對國家方向的焦慮。

底層敘事框架呼喚對現實關照

此外,由導演梁君健執導的記錄長片《四季的問候》,則是以北京打工子弟學校作為背景展開。不同於以往的「底層敘事」框架,在導演鏡頭裏的這群孩子,他們的少年時代同樣充滿光芒和期待。在這裏,生活雖然艱辛,但是壓抑不住他們的生命力和好奇心。

北京最大的打工子弟學校「黃莊學校」今年8月被關停。(南方都市報)

不過現實更加殘酷,類似蒲公英中學的許多農民工子弟學校已被迫關閉,原本在這類學校就讀的孩子亦早已不知去向。今年8月,北京最大打工子弟學校黃村學校,便遭到土地產權方保安強行封鎖、停水停電,該校師生隨後也被要求限期內全部撤離。

不管是北京清理低端人口、打工子弟學校被查封這類直視社會問題的作品,亦或是像《帝國夢》從普通底層視角來詮釋宏大且抽象的「中國夢」,這些都是在中國現實發生的真實事件,當通過紀錄片這樣的媒介呈現出來時,期待能喚起更多人對於現實的關照,以及對於國家背後個體命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