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天堂】「祭儀糊紙」到歐洲:台灣紙紮公仔現身法國博物館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近期,台灣文化部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合作策辦,由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執行製作的「極樂天堂(Palace Paradise)」特展,於6月17日開幕。
特別一提的是,「極樂天堂」展覽為法國博物館首次以台灣作為年度主題的大型特展,為法國民眾展現流傳中國千年極具特色的「祭儀糊紙」工藝。

這些真實而曇花一現的複製品,隨著火焰消逝,呈現了深植於中華文明裡生者與祖先彼此依附的思維。(高雄市立博物館)

「糊紙祭品」俗稱紙紮公仔、紙紮、紮紙馬、紮罩子等,是以竹片為支架,外糊以紙的工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重要元素。

事實上談到中國紙紮文化,必與中國古代墓葬的殉葬俑的發展演變息息相關。最早的殉葬品都是用活人活物,後來人們意識到這種行為太過殘忍,最終人殉得以廢除,改以像人的俑陪葬,但孔子亦有云「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用俑陪葬在意念上實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

也因此,在傳統道教儒家文化,及外來的佛教文化的融合下,中國的喪葬與祭祀用品也出現新的形式,加上造紙技術成熟以後,北宋時期便開始流行燒紙俑、紙馬,從此紙紮成為喪葬習俗藝術之一,遍及中國各地。時間輾轉來到了現代,許多人便將傳統這等喪葬習俗藝術與紮制、貼糊、剪紙、泥塑與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成了現今所看的「祭儀糊紙」工藝。

據了解,此次由台灣「極樂天堂」在法國的展覽,是由台灣「新興糊紙文化」和時尚紙紮用品專門店「Skea天堂紙紮」兩個團隊共同創作,並將展區分成三大區塊。

第一版塊為「極樂天堂」,內容包括靈厝、居家用品與紙紮食物,以早期傳統喪葬紙紮祭品為主;第二區塊為「購物天堂」,著眼於現代名牌奢侈品與科技產品,像是現場就有展示專屬「天堂」應用程式的智能手機,可看到在當代社會物質環境的變遷下,傳統喪葬祭品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種類越來越繁多。

+23

最後一部分,則是圍繞著「祖先祭祀」,以及免於惡鬼騷擾的儀式,如將至的農曆七月「鬼節」就是以安撫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為主,讓民眾知道祭祀與慎終追遠的意義。

基於紙紮文化的特殊性,本次法國凱布朗利亞洲部策展人,同時也是法國文化部核定的國家級策展人-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就希望以獨到的觀點將這個特殊的東方喪葬文化介紹給法國民眾,從紙紮祭品的製作技術到材質-紙張的象徵意義,來探討這項傳統文化的根源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