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河南出古壺內有不明液體?細說中國考古發現的老酒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日前中國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開發區正進行改造工程時意外發現一座古墓,後經考古研究團隊發掘,其中一個造型似「天鵝」的青銅壺,其內還裝有3,000毫升的黃褐色不明液體。為確定壺中液體的真實成分,考古團隊特別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教授進行採樣分析,目前該液體的具體成分還有待進一步檢測。三門峽市文物考古人員表示,打開青銅壺並沒有聞到酒香,只有土味。

圖為河南省三門峽市日前發掘的漢代墓葬,研究人員在出土的鵝首曲頸青銅壺內發現不明的黃褐色液體。(新浪微博@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人員說明,這件造型獨特、極為罕見的鵝首曲頸青銅壺,主要流行於西漢初期,進一步分析該墓出土的銅鍪(音同謀,古代炊具)、銅盆、鐵劍與玉劍具等出土文物後,推測墓主可能為帶有爵位的官吏。不少民眾認為這青銅壺內裝的可能又是保存上千年的酒,不過這並非中國考古首次發現裝有液體的容器,過去已發掘多個裝有酒的考古文物。

中國古人無論身份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墨客,對於酒這項飲品都十分喜愛,留下許多與酒相關的詩詞歌賦。目前從古墓發現的「千年酒」,屬1974年在河北省石家莊地區平山縣發掘的戰國時期「中山王墓」最為悠久。當時考古團隊在該墓的東、西兩個庫房,分別發現了一件扁銅壺和一件圓銅壺,皆用銅蓋密封,裏面裝有液體,打開後香氣撲鼻且液體呈現青翠透明。學者認為這兩壺古酒可儲存2000多年,除了代表青銅器的工藝技術之高外,當時中國的釀酒技術已有一定的水平。經過化驗後,證實液體皆含有乙醇,不過有較多沉澱物,並非蒸餾酒;儘管開壺後有撲鼻的水果酒香,但裏頭並沒有酒石酸鹽,故不是水果酒,另外含氮量較高,還有乳酸,判定該液體應為奶汁或是穀物所釀製而成。

圖為中山王墓出土、裝有液體的扁銅壺,小瓶子裝的綠色液體即是保存2000多年的老酒。(百度百科)

除了中山王墓兩壺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酒外,遼寧省博物館考古團隊發掘屬於遼代北府宰相蕭義(1039-1111年)及其家屬墓葬(葉茂台遼墓),亦保存千年的老酒。墓中7號墓室保存完好,出土的文物相當精緻,如青釉碗盤、雕花敷彩石棺、棺床小賬等。考古人員在7號墓中的一張木桌底下,發現了兩瓶白瓷壺,其中一瓶竟然還裝有液體,不過打開後並無特殊氣味,液體顏色則是清澈的淡黃色。化驗瓷壺內的液體後,含有微量乙醇,學者表示以當時遼寧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因此白瓷壺內裝的極有可能是高粱酒。

除了高梁酒外,中國墓葬考古也有發現紅酒!2012年,考古團隊在陝西省寶雞市石鼓山西周貴族墓進行發掘,其出土各類西周青銅器31件。考古人員發現一個青銅卣(音同有,古代盛酒的器具,粗口、大肚,頂上還有蓋子與提樑)內裝有液體。經檢測後,該液體的成分具有葡萄酒的特徵,這一發現代表紅酒並非西方舶來品,而是西周就已發明的飲品。學者表示「齊醍」為古人對紅酒的稱呼,主要用於祭祀時,如《隋書.音樂志》載:「齊醒在堂,笙鏞(樂器名,大鐘)在下」的祭拜場景。

而陝西省考古團隊於2018年發掘戰國晚期至秦代平民墓葬時,發現一件密封較好的銅壺裏,裝有距今2000多年的老酒。經學者考證後,該墓墓主身分只是平民百姓,證明用酒陪葬並不是皇室、貴族的專利,普通老百姓一樣期待能在死後的世界繼續享用美酒。

通過現代科學儀器分析,讓學者能夠進一步得知墓主的陪葬用酒,以及了解酒在喪葬文化的意義。不過,歷朝歷代的墓葬,在各種天候、地質條件変化與人為盜墓等意外因素下,出土文物要保存得十分完整相當不容易,因此能夠在墓室裏發現依然裝有液體的陪葬器物,可說是今日世人極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