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要點練孩童自理能力 社工:自理能力是由經驗儲回來

撰文:梁蔚澄
出版:更新:

每朝起身就好似打仗?小朋友趕住上學,但家長要幫他們梳洗、換校服?等等,究竟是小朋友不會做,還是家長太寵愛孩子?其實,要有良好的自理能力需要從小培養,我們邀請了香港家庭福利會的社會工作顧問及註冊社工黃景麗姑娘,分享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為何總說孩子缺自理能力?
黃姑娘指出,自理能力就是指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因應不同年紀及成長而需要不同的能力,當中包括認知、手腳協調、社交能力等。而現代社會的家庭組合,對於生小孩的情況,大家都是「一個起,兩個止,三個已經很少出現」。亦因如此,有可能是整個家族輪流照顧一個小孩,大家的專注力集中在小孩身上,因此較易出現溺愛孩子的情況。她舉一例,曾有些長輩因為孩子吃得慢,深怕飯菜涼了便無益,因此直接餵他們吃飯。

另一個較常見的原因是父母「怕麻煩」,不想孩子應不熟練而要「執手尾」,又或者在每日的行程上時間較趕急,選擇自己替孩子「代勞」,寧願自己處理。在以上的種種情況,也會造成孩子依賴的性格。

(VCG)

如何學自理?
1.給予時間及空間

首先要注意是自己的心態,父親要懂得放手,不應事事為孩子「代勞」。因為每人的發展不同,也許孩子的手腳協調並未能好好配合,因此要給予時間及空間讓孩子慢慢嘗試。

2.容許效果未如理想
要完成一個任務,很多時也需要多次的嘗試,如孩子學習靠自己的能力用筷子或匙羹食飯,會出現「天一半,地一半」的情況,也可能會弄髒衣服及地方。家長要明白所有事情也是要按部就班,不宜過分心急。

3.嘗試把一件事分拆完成
希望孩子自己完成一件事,可嘗試把事情分拆學習,例如不會摺衣服,又或摺得不好,也許是因為手部肌肉發展並未成熟,可先邀請孩子嘗試分類,如把上衣、褲子、短襪等分開擺放,然後才開始學習摺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