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成日唔見嘢又周身傷?四個警號告訴你孩子被欺凌

撰文:黃慧雯
出版:更新:

早前有小一生報稱遭校園欺凌,慘遭同學用鉛筆插眼、擦膠塞耳,引起外界關注,而在今年4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最新「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學生幸福感報告,有32.3%的本港學生在過去一個月內曾遭受欺凌,在72個參與調查的國家或地區中稱冠,情況令人憂慮。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指欺凌不一定是身體上的傷害及創傷,言語威嚇、嘲笑戲弄,令當事人感覺受騷擾、威脅或恐懼,造成心理困擾或創傷,已構成欺凌。

趙思雅指近期也接到不少與欺凌有關的求助個案,其中一個案是父母指其就讀初中的兒子因被同學欺凌而不願上學。「他是一位患有中度自閉症的孩子,經常在校內被同學戲弄和嘲笑,如故意藏起他的體育服、並將其校服畫花,又會刻意匿在走廊嚇他,令他感覺受驚及被威脅。由於他不善辭令,不懂反抗,故只能拼命逃避那些欺負他的同學。家長向老師反映有關事件,但老師不覺得有問題,只說是同學之間玩玩,也沒有正視問題。」事件中雖不涉及身體創傷,但已令當事人感到驚恐、情緒不穩和失眠,甚至抗拒上學,並希望轉校,最終校方讓他調班。

要令欺凌者明白後果

而另一位就讀女校的小學女生,在校內被多位同學杯葛及誣衊,以致她出現抑鬱情緒。一次在課室大哭,才令老師介入事件。「這位老師相對處理得較好,她請幾位欺凌者向當事人道歉,面對面解決事情,這樣可令小朋友知道欺凌同學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也令他們明白欺凌的後果。」趙思雅說,大部分被欺凌的孩子,都會有一些特點,例如身裁較矮小、性格內向及身邊朋友不多,偏向不懂反抗或求助。

老師從多方面協助受欺凌學生

趙思雅指在欺凌的事件中,老師的角色非常重要,她不能單憑其中一方的說話去判斷,要觀察他們之間的相處。「有老師只管責罰欺凌者,但這樣做只會令他們忿怒、不服氣,有機會令欺凌事件惡化。」 趙思雅建議老師在處理事件時,可要求涉事者面對面傾談,協助雙方和解,並同時邀請家長和社工在場,有助持續觀察及處理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變化。而在事件後,老師可留意受欺凌的孩子在校內的表現,也可協助其重建社交、認識新朋友,讓他明白社交技巧的重要。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暨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榮譽秘書趙思雅。(www.wellness-psy.com)

相關文章:【校園欺凌】網上笑同學花名係犯法?大學教授教兒童簡易法律

+7